文/徐永超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896年10月1日来到英国。此时,他的行踪已被清政府掌握,而孙中山却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一无所知。
到达伦敦后,孙中山第一件事就是拜会康德黎——他是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始人,孙中山曾入此校就读,期间两人关系一直不错,称得上亦师亦友。康氏为孙中山在家附近找了住所。
安顿好后,孙先生每天都会到老师家中。一次闲聊时,康德黎夫人以开玩笑地口吻告诫孙中山:"你信不信,你们中国驻伦敦公使馆要是认出你来,他们可是会把你解送回中国的。"孙中山听了,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放心上。他没有想到,一场危机正向他袭来。
10月11日,孙中山用过早餐后,打算和康德黎一家同去教堂做礼拜。行至半途,一名东方面孔的男子走到他旁边,用英语问他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那名男子自称也是中国人,姓邓。攀谈间,又先后迎面走来两位中国人。邓某为孙中山介绍,坚持邀请孙中山去他们的住所聊聊。走到门口时,孙中山意识到大事不妙,便打算借故推辞调。正踌躇间,邓某扬长而去,另外两名的中国人强逼着孙先生进了房门。
入了房门,孙中山又被请上三楼。过了一会,来了一个自称叫马格里的英国人。从他的口中,孙先生才知道自己被监禁在了中国公使馆。孙中山被囚后,为了把自己的处境告诉康德黎老师,曾托使馆工人送信或用信纸裹着银币向窗外投掷,但均告失败,公使馆对孙中山的看守更加严密。被囚第三天,将他诱骗到公使馆的邓姓男子再次出现,他威胁孙中山,公使馆已准备将他送回国内,然后行刑。
10月17日晨,公使馆仆人柯尔和女管家霍尔太太,将求救信偷偷塞到了康德黎家的信箱。随后,柯尔趁机在纸篓里丢了一张纸片,孙先生取出那张纸,才知道信已送出。
话分两头。康德黎这几天也一直寻找孙中山的下落。在得知他被清廷公使馆绑架的消息后,震惊之余,即刻与好友孟生展开了营救行动。他们先是要去英国警方报案,要他们出面干涉清廷公使馆的绑架行为,之后又去了外交部,向工作人员报告了此事,接连遭到冷遇。
为了防范公使馆将孙中山转移到其他地方,他们特意雇了一位私人侦探,专门守在公使馆附近。另一方面,两人通过在新闻界的关系,将此事透露给了记者。10月22日,《环球报》以《惊人的消息——反叛者在伦敦被绑架》为题首先报道了孙中山被囚禁的消息。接着,伦敦各报均以特大标题相继报道。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市民到使馆外抗议。
10月23日,英国外交部向清廷公使馆提交照会,要求尽快释放孙中山。公使龚照瑗迫于形势,只得下令释放孙中山。
重获自由的孙中山,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者。当时的报纸称孙中山为"汉族中之杰出者"、"历史中之重大人物"。 从此,孙中山从事的革命事业,得到更多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的同情和支持。
脱险后,孙中山又在英国居住了近一年时间。在此期间,他研读了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理论著作,留心考察英国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这对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孙中山后来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豪贤。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次年,在用英文写就的《伦敦蒙难记》中,孙中山回顾了此次意义重大的伦敦之行。他说:"予之知有政治生涯,实始于是年;予之以奔走国事,而使姓名喧腾于英国之口,实始于是地。"
最后,说一说那个将孙中山骗进公使馆的邓某。他原名叫邓廷铿,当时是清廷驻英使馆的一名翻译。1912年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后,他从广州跑到南京,来向孙中山求职。很快,他当年所做的事被人揭发,拟以汉奸罪论处。孙中山却拦下这事,说了句: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已过之事,无庸深究,彼来求官,但不予之官足矣"。下令将其释放,还给了他回广州的路费。从此,这个小人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