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孩子是强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39
导读

过早的艰难生活的磨砺,使他养成一种敢打敢拼,勇于担当的性格,工作吃苦耐劳,造就了他负责任的风度,由自己少年时受过的苦累,联想到千百家贫困生活的艰难,养成和塑造了他大爱无疆的情操,使他更早的开创了一条自己要走的…

今日中国周刊天津11月14日电(马永刚 通讯员李秋生 纪晓岚 石兰夫)提起李永军,洪河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不已。他曾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青少年时,家境贫困,父亲常年靠农耕为主,借着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养活着一家五口人。每每看到被日月风雨淋晒得褐黑面色,而过早衰老的父亲时,李永军总有一种伤感,觉得父亲为一家人付出的太多太大了,心里总会产生“我要替父亲挑担子,为父亲分忧愁,要改变家庭现状,走出贫穷,克服困境,走向富裕。”初中未毕业,他便带着既复杂又坚毅的决心,随着本村人,走进了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去奋斗,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圆他那个最大的梦。

李永军虎头虎脑,神情勃勃,时常带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明、坦然,有开拓进取的思想,有万事不服输的韧劲儿和不屈不挠的斗劲儿。过早的艰难生活的磨砺,使他养成一种敢打敢拼,勇于担当的性格,工作吃苦耐劳,造就了他负责任的风度,由自己少年时受过的苦累,联想到千百家贫困生活的艰难,养成和塑造了他大爱无疆的情操,使他更早的开创了一条自己要走的路。取得辉煌的成就后,回报社会,为更多的人送去温暖,送去关爱,赢得了赞誉。

李永军辍学去天津打工时才14岁,还是个小工,出力大,干活重,但得到的报酬却不多。可是,李永军有一个理想一直在提醒着他,不要怕吃苦,想多挣钱,就得有奉献思想。他刚到工地时,还是一个孩孑,是个中学生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可工地上的活儿,却由不得自己挑选的,搬砖、和泥、到洋灰,小小年纪,一天干下来,累得他全身趴了架。刚14了,那里经受过这种阵仗。他曾后悔过,也有过退缩的想法,但社会是无情的,它对弱者是一种考验,对强者是一种支持,李永军面对现实,他没退下来,最终他选择了留下,更主要的是,他选择了奋进、拼搏,他是建筑大军中的强者。

建筑工地是个大学校,是锤炼人的大火炉,也是造就和培养人的大课堂。能者、智者、强者会应用而生,腾空而起,李永军就属这类人。他经得起困难的煎熬,受得起苦累的锤炼,耐得住灾难的打击,在那早起晚睡,复杂多变的建筑工地,他干的很好,终于风生水起,干出了成效,走出了困境,取得了胜利,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成功的殿堂。

李永军自己组织工程队那年18岁,正是青春旺盛,血气方刚的年龄,"自古英雄出少年”。他带着自己的工程队,克服了种种困难,靠看诚实守信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靠着他高尚的品格和忠厚作人的准则;获得了工人的称赞和开发商的认可,先后修建了大巷斋庄子小学和红桥区医院改建工程,获得天津市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和多项“优秀工程奖。"打好了基础,使他的人生价值得到空前提高,认识事物的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当年就向村上捐款,救济贫困村民,受到村委会表彰,并颁发了“优秀工程队”奖。之后数年,奋斗不息,一步步走出了贫困,成为洪河村的姣姣者。李永军致富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父老乡亲,多年来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集资助学,扶贫帮困,投资希望工程,尤其在水滴筹工程上,有筹必捐,有求必应,塑造了一个良好形象,深受父老乡亲的好评。村里为保护文物古迹,维修庙宇,他无偿捐献钢筋,价值17990元。村里庆丰收唱大戏,他每唱都捐款,村里搞文艺演出和元宵节文化晚会,他慷慨解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理想。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报社会的人生赞歌。

李永军从18岁开始搞建筑,到现在已走过了20余年,20年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20年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李永军在这艰难的20年中,风风雨雨,由一个小工发展成为叱咤风云的建筑巨匠,他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为发展家乡的贡献功不可没。他表示"要为家乡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2018年,水滴筹为挽救一个家庭需筹资8万元,李永军带头捐款,现已帮助了353次,筹款10875元。为给幼儿院增添空调,净水器,包括学生的保险,李永军与伙伴14个人一齐捐款42000元,献出了爱心。

李永军捐献款物,一次次,一件件,洪河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为李永军的善举欢呼,为李永军的大爱歌唱,李永军虽是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但他却是山里人的代表,是新时代的强者。

编辑:陈文琪 责任编辑:张宸华 审核:底夫珍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