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航道上游的鸦岗断面,是广州白坭河、流溪河和佛山西南涌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处。这里风景优美,被称为全国“最美水站”之一的鸦岗水站就坐落于此。
然而,作为国家对广东进行地表水考核的一个重要断面,鸦岗断面的水质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存在“易反弹”的难题,2018年由V类下降为劣V类。
对此,广州佛山两市决心“拔钉子”,其中广州计划在2019年底前将国考鸦岗断面水质提升为IV类,力争稳定达到国家和省的年度考核要求。
近日,澎湃新闻(thepaper)记者跟随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一行前往鸦岗断面和石井河等地实地走访,现场了解广佛跨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现状与治理情况。
(鸦岗水站,图片:广州白云发布)
鸦岗断面之殇:61名干部被问责
广州和佛山地理联系紧密,各自均河系发达,河网密布。多年以来,跨界的黑臭河涌已成为广佛同城中的“伤疤”。
2018年,地处三条河流汇集之地的鸦岗断面水质由2017年的V类转为劣V类,没有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广东省、广州市和佛山市主要领导对此高度关注,均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水与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黄荣在12月24日的调研中介绍,2018年,由于上游的白坭河、流溪河和西南涌三条河流水质均为劣V类,鸦岗断面的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今年,广州市61名治水干部被问责,其中花都区51人,白云区7人,黄埔区3人。61人中,有9人属于处级干部。
治理广佛跨界水环境的关键是什么?对应的根治思路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具体举措?这些问题,正急切的等待各方回答。
广州“拔钉”:拟今年底前将国考鸦岗断面水质提升为IV类
广佛跨界河涌中石井河流域、白坭河流域、流溪河流域和珠江西航道流域均涉及白云区,鸦岗断面也位于白云区境内,因此白云区成为了广佛跨界河涌治理广州的主战场。
白云区副区长蔡胜在12月24日的调研中告诉澎湃新闻,鸦岗断面上游的流溪河,对鸦岗断面水质污染的贡献量占比高达80%,而白云区又占了其中的大部分。为治理鸦岗断面,白云区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鸦岗断面污染物已大幅削减,白云区对鸦岗断面氨氮污染物贡献量,2016年11月为26859.8公斤/天,2019年11月为5711公斤/天,相较2016年削减79%。
据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鸦岗断面年均水质2018年为劣V类(氨氮2.35毫克/升),2019年1-11月已提升为IV类(氨氮0.85毫克/升)。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氨氮下半年平均1.37毫克/升),鸦岗断面水质不断好转,与2018年1-11月氨氮平均浓度2.65毫克/升比较,2019年1-11月氨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7.8%。
而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石井河,则是黑臭水体的典型代表。
澎湃新闻此前曾报道,广州目前未达标的3条黑臭水体中,有2条属于石井河流域。石井河作为广佛治水必须拔掉的“硬钉子”,是治理难度最大的流域。
石井河流域长期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散乱污、临河违建、垃圾黑点等点源污染;二是村级工业园直排污水的工业污染;三是污水处理系统、合流制暗渠的溢流污染。
今年10月13日,澎湃新闻曾报道,石井河流域将全面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工作。根据整治要求,石井河流域2019年底要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白云区副区长蔡胜在12月24日的调研中指出,石井河流域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其流域内人口众多、产业低端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为此,白云区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深入整治污染源,清拆涌边违法建设。
二是着力补齐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石井污水厂二期投入运行,新增处理能力15万吨/日,石井净水厂二期、江高净水厂计划明年建成,投产后处理能力可再增加20万吨/日。
三是主涌支涌同步治理,重点攻坚排水单元达标。
四是强化日常管理,推行网格化治水。以“流域为体系、网格为单元”建立覆盖全区3075个网格的管理体系,对发现的散乱污场所、垃圾黑点、违法建设等问题进行采集。
据白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近几年的治理,石井河水质持续改善,石井河口断面水质全年均值虽未能达到V类水的省考标准,但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同比大幅降低,水质提升直接促进了水生态环境修复,今年石井河已有多处发现白鹭等侯鸟栖息落户。
佛山:党支部建在河涌上,办公室放在河涌边
广佛跨界河流在佛山市境内涉及禅城、南海和三水3个区12个镇(街),流域面积1371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按照广东省与佛山市签订的《佛山市水污染防治责任书》,国控考核西航道鸦岗断面考核城市为广州市,佛山市为责任城市。
据佛山市生态环境局资料显示,广佛跨界河流佛山段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积极进展。2019年1-11月,国考平洲水道平洲断面达到Ⅱ类(目标Ⅲ类);2019年1-12月,省考佛山水道横滘断面、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均达到Ⅳ类目标,综合污染指数同比分别改善22.44%、39.05%,其中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为历史上首次年均值达到Ⅳ类。为尽快治污,佛山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党委在治水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构建“人大督察+政府负责+属地落实”的协同治水新格局,坚持“流域治理+一河一策”科学治理模式,形成“源头治理+末端截污”系统治理模式,建立“地方立法+严格执法+两法衔接”的水环境保护制度,通过将党支部建在河涌上、把办公室放在河涌边,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12月23日的调研中介绍,佛山开展广佛跨界河流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国考、省考断面未能稳定达标,市控考核的部分支涌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整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下一步,佛山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全力推动广佛跨界河流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
在12月24日的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广佛跨界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尚不稳定,水质容易反弹,污染源仍需要长期持续严防严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短板还要加快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