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菁玲
编辑/石亚琼
,探境科技成立于2017年3月,是一个以语音、图像AI芯片为核心产品的AI芯片设计公司,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整体方案,产品采取的核心架构为SFA(Storage First Architecture,存储优先架构),主张以存储驱动计算。
对于SFA架构,,这是一种面对AI芯片里存储墙(AI计算资源丰富,但存储及数据搬运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设置的架构,从数据层和计算层中间,通过数据航线,进行节点间的数据搬移。控制器通过知道在动态运行过程中,哪些数据和哪些算子需要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网络路径。
探境科技表示,与比“类CPU架构”相比,在同等条件下, SFA架构数据访问可降低10~100倍;28nm工艺条件下,系统能效比达到4T OPS/W,计算资源利用率超过80%,DDR带宽占用率降低5倍。
探境科技CEO鲁勇表示,SFA架构具有通用性,可支持目前所有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神经网络参数以及数据类型没有限制,并且,提供零基础用户可使用的工具链,无需用户网络重训即可使用,能够降低算法移植带来的数据精度降低情况。
AI降噪算法+高计算强度的神经网络
探境科技副总裁李同治认为,以智能家居场景为例, 目前在语音研发领域遇到的挑战有:
- 非稳态的噪声影响 。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做饭的敲击声、音乐的突然节奏变化等,这些对于降噪处理而言,由于有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具有一定难度。
- 多声源问题, 由于传统的信号处理算法的原理是增强波束内的信号强度,当干扰源方向比较接近的时候,传统的处理算法也无法解决。
在降噪方面,采用AI降噪算法,基于深度学习,可对稳态和非稳态的噪声进行处理。
李同治解释,与传统的DNN/TDNN算法相比,卷积操作更接近大脑的感知系统,增加了一个维度,每个处理单元变成了立体的。
探境科技表示,高强度神经网络所需参数量约为传统DNN算法的五分之一,所需算力则达到106M,高于DNN3.2M的算力约30倍,这带来的影响是,参数量少可以节省芯片的存储空间,降低成本,相当于用更少的储存空间,带来了更高的算力,提升了整体的性能。
基于FCSP的端到端AI双麦算法,可提高算力
另外,李同治还提到了一种情况,即信噪比为0dB和负dB,意味着噪声和信号强度一样,甚至噪声比语音信号还要强。
针对这种情况,传统的解决方案为利用麦克风阵列信号增强算法,不过,探境科技认为有这种算法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 首先在语音信号增强模块,波束成形依赖于声源定位(DOA),DOA依赖于单麦克唤醒词检测。远场环境唤醒词检测使用单麦信号不用增强后的信号,会影响最终的唤醒率。
- 另外,波束成形算法原理是增强特定方向波束内的信号强度,衰减波束外的信号幅度。当干扰声源和目标声源方向非常接近的时候,两者在同一个波束内,信号和噪声同时被增强,无法提升信噪比。
因此,传统的麦克风阵列处理算法效果并不理想。
2年实现商业化落地,量产已破百万
探境科技副总裁李同治告诉36氪,2018年初推出SFA架构以后,公司选择首先推出语音芯片主要出于研发难度和市场因素考虑。
从研发难度上来说,李同治称,在储存上语音芯片不超过200M,但图像芯片通常需要1G以上,这加大了芯片的设计复杂性。其次由于图像信息量较大,需要更多的接口,在集成度上要求更高。在算力需求方面,图像芯片的算力在4T Ops,而语音芯片在几十G,相差几十倍。综合考虑下来,语音芯片的研发难度比图像芯片要低,图像芯片的周期投入约是语音芯片的2-3倍。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探境科技认为语音芯片的市场相较于图像更加明朗,可以清晰对标IOT市场,需求上会比主要走TO B路线的图像领域更加多,规模更大。
除此之外,在会上,探境科技提及了离在线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及公布了面向不同场景的产品矩阵。
目前,探境科技盈利规模在千万级,合作伙伴超过30家,有美的、海尔、世强科技、阿凡达智控等。另外, 据鲁勇透露,探境科技图像芯片已在2019年Q4流片成功,核心能效比达800 IPS/w,图像芯片也在某些领域开始产生营收。
鲁勇提到,未来探境科技将面向更多场景,推进端云一体化战略,推出更多离在线一体化方案。
延伸阅读
(文中图片来源:探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