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从阿富汗进入印度,当时耶律楚材婉言劝阻成吉思汗放弃追击,成吉思汗不听从,蒙古军队仍然进入印度河北岸。抵达印度河时,水中有气泡沸腾,空气中日光迷蒙,河水烫人不能喝,士兵们都怨声不断,河滨中出现一只大怪兽,发出响声巨大“汝主早还”,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并对成吉思汗说:这个怪兽叫“甪端”,是上天派来警告成吉思汗班师回朝的,于是蒙古军队立即撤出了印度。
这个神话出自《元史·耶律楚材》记载,此后正如神话所言,蒙古人未能征服印度。
印度酷热的气候,让蒙古士兵们难以忍受,行军数里路就会汗流全身,不少蒙古士兵中暑。导致蒙古军队在印度的作战总是失利,而印度士兵长期在高温中生活,能够适应各种气候。再加上蒙古帝国分裂以后,财政和国力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蒙古察合台汗国与印度(德里苏丹)接壤,三次出兵攻打印度皆以失败告终。
虽然屡次进攻失败,察合台人仍然想办法进攻印度,为自己开辟新的地盘和财富来源。何况对于察合台来说,印度无疑是一个弱于元朝和伊尔汗国的对手,蒙古人将会把战线不断向南推进。印度在冶炼武器和战马上并不落后,印度铁骑不弱于蒙古铁骑。
公元1299年,察合台出动了所有军队入侵,其兵力多达10-20万人,其总指挥是大汗的儿子克鲁。虽然兵力数字被严重夸大,但实际兵力推算在5万以上,蒙古军队绕开了沿途的印度堡垒,深入印度腹地“主德里”,德里人集中了5万军队迎战,其中战象2700头,在蒙古铁蹄面前,印度人将组建一道城墙。
“阿拉丁”(印度首领)将全部军队都驻扎在“基利”,用稳扎稳打的方法营盘,并下命令任何军队不允许擅自出击,违者将被斩首示众。两支军队总数超过10万人,在亚穆纳河与印度丛林之间的战场对峙,蒙古派出了大量的弓骑兵骚扰,在弓箭射击不断挑衅下,一位被激怒的指挥官“扎法尔汗”,不顾军令率军发动冲锋,数万人的小分队出击。
在不知不觉中,“扎法尔汗”已经追击了55公里远,很快被蒙古军队合围,这支印度军队深陷重围。“扎法尔汗”向蒙古军队发动冲锋,决心拼死一战,印度具装骑兵的格斗能力惊人,战争打得非常吃力。
大后方的“阿拉丁”(印度首领),没有派出任何援军,他不愿意让整支军队冒险,尤其是“扎法尔汗”私自出击违反了军令,德里主力军队就一直呆在营地内据守,“扎法尔汗”的军队死战到底,让蒙古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数倍以上。
蒙古尝试向德里主力军的营地发起强攻,印度战象与步兵将其逼退,蒙古骑兵无法跨越壕沟与障碍物。担任总指挥的克鲁王子(蒙古总指挥)也身负重伤,死在了营地。蒙古人在强攻中损失了大量的兵力,经过三天的激战,蒙古军队终于在一个夜里开始撤退。
蒙古人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最强的骑兵,印度铁骑并不弱于蒙古,同时强大的印度战象是不惧怕蒙古骑兵的冲锋陷阵的。
在公元1305年,察合台汗国再次出兵3万,沿着喜马拉雅山麓,蒙古军队抵达了“阿姆罗哈”,印度(德里苏丹)出兵3万迎战,双方在印度腹地展开了激战,印度全歼2万蒙古军队,俘虏9000人,印度人将俘虏带到首都德里用战象踩死。
察合台汗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大规模南下,并且开始土崩瓦解。
蒙古察合台汗国为什么无法战胜印度,那是因为印度人在冶炼武器和战马上不并落后,拥有数量庞大的铁甲骑兵,而且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众多,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步兵增援,再加上战象可以抗击任何正面骑兵的冲击陷阵,虽然印度步兵和弓兵是次一级的军队,但是人数众多弥补质量上的差距。
蒙古帝国分裂以后,察合台汗国和元朝处于敌对关系,无法获得中原的补给,在“财政、人口、食物”上逐渐处于匮乏状态,察合台汗国无法获得援军帮助,其他蒙古势力(伊尔汗国、元朝)都是对手关系,远征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富和人力,与中原断绝关系后,察合台汗国在资源这方面逐渐颓势,无法招募汉兵(优势步兵),无法扩充新的领土和财富,同时察合台汗国还陷入双线作战,一条战线进攻印度,另一条战线应付元军,察合台最终走向了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