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苏联时期,西伯利亚领空就曾被划定为禁飞区域;当然,这一禁令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外国军、民用飞机,苏联本国飞机则不受此限制。
而之所以这样做,也是莫斯科基于冷战背景下的特殊考虑。二战期间,西伯利亚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苏联大后方的角色,这里产出的生铁、煤炭、焦炭、钢材等资源在全国同类产量中占比颇高。
进入五十年代后,苏联进一步加大了对西伯利亚的开发和建设。这里不仅建立起了多个生产结构复杂的大型区域性生产组织,苏联时期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基地——秋明油气田——也坐落于此;正是因为有了秋明油气田,才使苏联的原油产量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了对美国的追赶。
到了七十年代,苏联更是在西伯利亚铺设了一条直通太平洋的交通要道:贝阿铁路;这条全长3145公里的铁路随即便成为了串联西伯利亚和俄远东地区的重要途径,而西伯利亚储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因贝阿铁路的存在得以大量且快速的运出。
科研人才领域,八十年代的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曾设立五十多个研究所和两百余个科研单位。他们立足于西伯利亚的自身特性并结合苏联的战略规划,因地制宜的让该地区成为助力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不难发现,冷战时期的西伯利亚可谓是苏联最重要的战略后方,为了防止美国等敌对势力可能地侦察和袭击,莫斯科索性将这一地区划为对外禁飞区。
不过,苏联的禁令也让一些航空公司颇为苦恼:往来于欧亚的客运航线因此不得不选择绕道飞行,而长此以往无疑加重了飞行成本。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欧洲航空公司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和苏联达成协议:后者允许前者的民航飞机飞经西伯利亚领空。
按照俄联邦航空运输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协议让每架飞往亚洲的欧洲客机可以节省三万美金的燃油费、单次飞行里程最高可减少四千公里。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欧洲航空公司必须按年向苏/俄缴纳不菲的过境费,预估每年约3亿美金。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政治主体,自然也继承了与欧洲航空公司的过境协议。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俄欧之间的联系,顺便也能为俄罗斯创收,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俄欧关系的恶化,俄罗斯曾多次以“封锁西伯利亚领空”作为反制欧洲对俄制裁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