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写作是合理的。
1.故事以贾宝玉为主,薛蟠只是一个相当不重要的小配角(薛蟠是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的第一继承人,不是说他的地位不重要,是说他戏份少)。
薛蟠的戏份很少,他跟小老婆的交流,不是重要情节,就不会写了。
2.薛蟠纳妾之后,“过了没半月,也看的马棚风一般了”。
不再重视香菱,交流会比较少,除了“叫香菱来倒茶妹妹吃”,是对奴仆的使唤,而不是对妻妾情人的沟通;“不识抬举,再不去便要打了!”以折辱香菱,作为取悦夏香桂的手段。
3.在此之前,有过交流吗?
肯定有过。
“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不知打了多少饥荒”,显然能否得到香菱,决定权在薛姨妈。
咦?男欢女爱,两相情愿,为什么由薛姨妈决定?
以薛蟠的性格,肯定会不断找机会纠缠香菱。而以香菱的性格,虽然呆,但肯定是拒绝薛蟠。拒绝的方式,又肯定不会是“三媒六聘的娶我去作大老婆,我也不能去”这样强硬,而肯定会拉薛姨妈做挡箭牌。
这样一来,“香菱不能到手”才会成为母子之间的“饥荒”,薛姨妈才会对香菱产生“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的高度评价,才会心甘情愿、大张旗鼓地把香菱给儿子做屋里人。
这一切,都源自书中没写、却一定有过的薛蟠与香菱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