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很难,但只要有书相伴,便总能冲散忧惧|知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15
导读

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在看似平顺的职业生涯中却有数不清的风波和危机……贝聿铭是一座让人仰止的高山,但借着阅读贝聿铭反观自己和周遭世界,…

这是搜狐文化第38期书单

2019年关将至,当我们回顾过去的一年,也许没有那么完满,但只要有书相伴,便总能冲散忧惧。这一年,我们曾放下眼前的苟且,用一本本书连缀成一个个话题,踏上星辰大海,望向吃和远方;我们观察历史,观照现实,也关心粮食和蔬菜,用书卷围起一座避风港,让孤独、受伤的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岁末,我们挑选出2019年的十本好书,回溯过往,也陪你迎接更好的未来。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云游》 于是译 后浪

此前一年由于瑞典文学院性丑闻事件,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延迟至2019年颁布,这一桂冠由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摘得。获奖作品《云游》是一部源于候诊室的书,托卡尔丘克找医生验血时突然意识到对自己的身体几乎没有认识。于是经过一整年的研究,一部由116个或长或短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诞生了,本书围绕两个不断交织的主题——旅行和人体保存——虚构与现实、身体与旅行的隐喻,随着人的身体在世界中的运动这个主线而展开。瑞典学院的颁奖词评价道:“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胡迁 《大象席地而坐》 译林出版社

《大象席地而坐》是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电影的同名剧本,也是胡迁导演的遗作。拍电影时,他叫胡波;写小说时,他叫胡迁。这两个身份如同两条平行线,一直贯穿其创作生涯,构置了两条独具魅力的创作轨迹,直到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中交叠重合。本书完整收录了三万字的电影拍摄剧本,阅读本书犹如观看一场无声电影,他的才华他的锐利他的锋芒,字字句句都是绽爆在白纸上的生命能量。虽然胡迁已经离开我们两年有余,但他仍在以他的缺席,对我们和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

李菁、贾冬婷《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和荣耀》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如果说胡迁的的离去犹如一滴水掉落大海之中,那么102岁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在2019年离去则如顷刻山崩。大师带着他的百年荣耀离去,而李菁和贾冬婷两位记者的《百年贝聿铭》则是忠实记录他传奇一生的传记。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在看似平顺的职业生涯中却有数不清的风波和危机……贝聿铭是一座让人仰止的高山,但借着阅读贝聿铭反观自己和周遭世界,能给我们,以实实在在的启迪。

杨照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理想国

人有大师,书有经典,面对经典应该如何去读?司马迁的《史记》无疑是中国史学中最灿烂的那一朵花,鲁迅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何以受到两千多年的推崇?杨照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在杨照看来,这位决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是在“为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人类经验打抱不平”。

[瑞典]喜龙仁,《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栾晓敏、邱丽媛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第一代领军人物喜仁龙在此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有着至深影响的“雕塑史研究圣经”。喜仁龙被中国城墙、园林、宫殿、雕塑和绘画的美深深打动,以至于宁愿放弃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授职位来到中国筚路蓝缕地探索艺术研究。本书收录海内外博物馆、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胜古迹的照片上千幅,如今这些文物和名胜古迹相当一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不见了,这些资料便更显珍贵。

邱才桢 《书写的形态:中国书法史的经典瞬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书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是注定属于颜真卿的一年。年初,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前往日本东京展出,此事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而年中开馆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则揭开了镇馆之宝——颜真卿《西亭记碑》的神秘面纱。本书在深入细致地梳理千年书法史的基础上,从中捕捉出了42个精彩的“瞬间”,探讨中国书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的形态变迁。总有一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会改变书法史的走向。

江晓原 《科学外史 III》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这是全球200多名科研人员十余年共同努力的成果,人类在探寻宇宙终极真理的道理上又迈进了一步。本书系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不仅细数科坛史上种种趣事,也考量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是脱缰的野马,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早已不是担心它发展得太慢,而是担心它发展得太快,担心它会失控。”

[美]皮尔斯·比索尼 《登月》 舒丽苹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让人类铭记“一大步”的还有50年前的登月。1969年,当“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第一个足迹时,他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本书是美国宇航局登月探索的图文编年史,披露了许多首次公开的珍贵照片,全景呈现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全过程。几千年来我们在月亮的启发下生活、思考、探索和创造,不过从登月的那一刻起,人类终于有资格在这片星空下起誓: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黄加佳 《甲骨文学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20年前,三千多岁的甲骨文从地下的长眠中醒来。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在黄加佳的《甲骨文学校》一书中,孩子们可以借助寓教于乐的方式认识它。悠悠、田田和小布丁,偶然利用甲骨文残片,穿越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潜入“甲骨文学校”学习。人身鱼尾的鲛人、会飞的耳鼠、巨大的饕餮、浑身长毛的毛民国人……他们在殷见识了众多传说中的生物同时,也发现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展开,危险步步逼近,生死迫在眉睫。

[法]米夏埃尔·埃斯科菲耶 著 / [法]斯特凡·塞内加 绘 《动物们的宣言》 袁筱一译 启发文化

也许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你常常忽视的身影——动物们真是受够了,好几个世纪以来,他们遭受人类的围捕、囚禁、虐待……他们终于不再忍受,精心策划了一场抗争。《动物们的宣言》这本书实现了动物与人类的角色互换,当动物有了意识,并要求保护自己的权利时,它们与人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本书以幽默的文图方式,让大小读者在笑声里去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是否有关注过动物的权利,如何更好地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