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
千里烟波
文 | 滕昆
编辑丨张浩文
图丨hiart space·上海、狄青
结束在台湾的求学,狄青定居日本。在另一片海的另一边,在另一种时间轨迹下的东方文化的另一面,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离开我们越来越远。在这“远去”中,时有“去去”的心境,与远方有关,更与“去”关联,时空被拉开距离,狄青突然有了抚今追古的特别空间。而柳永笔下的“去去”,于她而言,是一种去而又去,远而又远的状态,天地辽阔,也许已经没有了尽头……
艺术家 狄青
念 去 去,千 里 烟 波
从最负盛名的江南开启远行,在绵延文脉的台北驻足,到存续大唐余韵的日本,系出一脉的多元东方文化将狄青包裹,身在远行中,一边扫落历史尘埃继承古技法,一边站在时光门外创新变革。在渐行渐远的旅行中,远行是一路采撷的浆果,是往复思索的缓冲,是结果,也是过程,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仔细品味的营养剂。
“去去集-狄青个展”展览现场
狄青全新的个展以“去去”为名,仿佛是一场烟波辽阔的远行汇报,也像是一场盛装上演的花车游行。“去去”让真实变得不真实,当下显得粗糙,“现实不可及之处,是对生命、对万物生存的尊重”。
在那些古意盎然的调子里,闪烁一袭锦绣,富贵,丰衣足食;圆满,志得意满,一边是得道仙佛,一边是凡尘你我,一边是锦缎与手作,一边是大片的金箔,在新的意味里精彩纷呈。在“大”的征服里开疆拓土,是皇皇的四条屏六条屏,是盈尺之间引人遐思的精装册页。在远行里,狄青尝试制造一个世界,“情绪并不是表达的重心,虚构的场景确能展示内心的向往”。枯石鲜花,深山老树,山间溪流,在变幻的场景中,狄青编排着故事百态,飞鸟与走兽,石花与空竹,画面变得满满当当,而金光闪闪的“空”与浮现透视的“叠”又巧妙地闪出空当,疏落有致,生生不息。
《拾贰集》与《小九九》在展览现场
这一次,狄青制造一场富丽堂皇的与古同行。繁复的工笔重彩,精巧的绢上金箔,潺潺溪水,缤纷落英,沉默的旅人与怪兽暗自角力,金色的空间里有鸟休憩,油亮的鸟羽,展示丰盛殷实。偶遇半晴的雨天,大可不必害怕湿身。斜风细雨,仰面吸金,有飞蛾扑火,也有莫名冷漠。叶下乘凉,对镜贴黄,手撕生鲜,靓鸟梳翎,自由就是闲来无事的拈花逗草,喜欢就是给你藏在帽子里衣襟中的身体温度,似乎在了断悬而未决,邀你携手同去。
远行中的狄青仍在远行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幸运的是,千种风情,总能在狄青笔下,成此集,或再成集,与众人说。
《浅涧喧聚图》在展览现场
《浅涧喧聚图》 176×82cm×4 绢本设色&金箔 2018
《浅涧喧聚图》作品局部
《潋滟》 68×184cm 绢本设色 2018
处 在 他 乡
Hi艺术(以下简称Hi):这个展览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狄青(以下简称狄):展览的名字出自宋代柳永的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重复“去”字,表示一程又一程,天地辽阔,不知尽头的意思。也代表这几年一直处在他乡的一种状态。
Hi:今年好像看了很多展览?有哪些印象深刻?
狄:我是一个喜欢看展览的人,不管到哪里都会去参观博物馆或者艺博会,有时候到了一个没有作品可以看的地方,比如关岛这种度假的海岛上,反而觉得有一种心里空荡荡的感觉,这可能是职业病吧。今年主要看了一些日本的美术馆,从关东到关西,到四国,到长野,看了很多浮世绘和各种风格的日本古代绘画雕塑古董文物,收获很多。最近印象深刻的展览有濑户内海艺术祭,还有森美术馆的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和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正仓院珍品展,可以看到唐代皇室赠送给日本皇帝的礼物,尤其是有一把五弦琵琶,非常美,可能是今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
《霭》 42×49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8
《大盛》 50×66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9
Hi:巴斯奎特给你什么感受?
狄:巴斯奎特的艺术非常自由,不受拘束,那种狂放的热情跟我平时关注的古代传统绘画的精致形成无法言喻的对比。
Hi:台湾的学习经历如何总结?这些年在台湾与日本,有哪些影响到自己创作或生活心态的事吗?
狄:在台湾上学的过程中,技法的学习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不一样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感受更加重要。后来到日本则变化更大一些,因为完全不同的生活以及社会背景,都会深刻的改变我的想法和知识结构,对我将来的创作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日本是一个独特的亚洲国家,这里城市和乡村都很干净,能看到很多古迹,大部分陆地都是山区所以道路很窄,跟欧美的建筑那种宏伟张扬的气势相比即使在东京大多数房子也很矮小朴素,日本料理的量少但是很精致,相较于意大利和法国人的热情,日本人含蓄也特别注意礼节,这些事情都给我与以往不一样的经验,对我来说,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是有益的事情,不论对创作还是对自己的思考都带来逐步的提升。
《潺湲图》在展览现场
《潺湲图》 182×67cm×6 绢本设色&金箔 2018
《潺湲图》作品局部
《归》 85×86cm 绢本设色 2019
《归》作品细节
既是传承,又有突兀
Hi:这次装裱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尝试,也有一些更古典的方式,这些是如何形成的?是在创作中就有考虑吗?具体形式事先是参考了一些古典的样式吗?
狄:这次的装裱上加入了锦缎,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但是碍于材料很难寻找,直到现在才初步实现。但是我并不是想做一个跟传统中国画或者日本画一样的装裱,而是想在现代的绘画里面加入一些古典装裱的形式,一种既是传承又显得突兀的效果。材料上我用的是日本锦缎,很多颜色和纹样都不容易买到,装裱和作品的搭配以及形式上的变化都还在摸索中。
《见雨》 整幅123×74cm 画面65×50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9
《喜雨图》 82×176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9
《簌》 21×30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9
Hi:有些还专门回台湾做的装裱。
狄:因为我的作品上色和晕染的方式和普遍的传统技法不一样,所以托裱比较困难,台北有位熟识的裱褙师傅能解决这些问题。
Hi:新作是否有一些题材上的更新?花鸟鱼虫和生鲜食材都有入画,猫咪的形象也很新鲜,这些是否有一些机缘巧合?
狄:有几件作品加入了下雨的效果,雨水用金箔来制作,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效果。另外就是我在慢慢琢磨怎么才能更好地表现动物,因为动物是我特别有兴趣的题材,但是想要画好并不容易,比如猫咪,是很多艺术家都喜欢的题材,大家已经创造出很多好的画法,所以想要画出自己的风格,不同的造型特点,不同的气质就很难。新的形象出现以后,以前常用的形象,比如怪兽,就逐渐从我的画面上消失了。
《幕》 整幅102×46cm 画面34×26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9
《幕》作品局部
作品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内涵
Hi:金箔的使用似乎更自如了,技法上是否有了更新换代?
狄:在绢上面贴金箔很困难,不会像在木板上或者厚重的油画布上那么简单,绢上的金箔会留下很多痕迹,而且再加上托裱又带来一层风险。今年确实研究了新的技法,制作的过程比以前更熟练更轻松了。但是技法都只是实现想法的手段,作品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内涵。
Hi: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
狄:由于绢本身材质的问题,比木板和画布更容易留下痕迹,丙烯材料和油画颜料可以覆盖在金箔上使边缘平滑,但国画颜料太薄没有办法做到自然的平滑。托裱的时候也很容易脱落,需要过后再反复的修补。
《容与》 88×85cm绢本设色&金箔 2018
《寻蜜图》 176×83cm 绢本设色 2019
Hi:有些作品的画面,比如《容与》或《寻蜜图》,画面很满,但是层次感更强,这些在构图上是有新的考虑吗?
狄:这两张作品都是在日本完成的,也是我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慢慢刻画人物环境的细节。另外有一些新作品与这两件相反,特别空,我以前说我的作品都没有详细的草图,基本上是直接落笔画,所以其实特别满和特别空的构图都是偶然达成的效果。
Hi:新作人物与画面中的动植物形象互动似乎更亲密了,比如在《忽见》和《疏星》里,甚至有了眼神交流?
狄:我画的时候就会想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互动,所以动作和眼神都会有特别的安排。比如有一只小猴子,它有时候会抓住仙鹤的嘴,有时候会抓住老鹰的嘴,这些都是我自己创作过程中最愉快的部分。
《忽见》 68×52cm绢本设色 2018
《疏星》52×68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9
《疏星》作品局部
Hi:展览新作有关水、火的题材都有,对水火的表现是受到什么触动吗?
狄:我是喜欢生活在水边的,溪水或者河流都是贯穿在我作品中的主要元素,而火焰以前在作品中偶尔出现过,将来可能会更频繁的运用在构图中。水与火的描绘可能跟心理状态或者对现实的感受有关,但是意识里的那些模糊的东西,只能通过画笔来表达,无法用语言去描述。
Hi:人物摘掉了代表性的圆帽子,有些还有红色金色的眼影,这些模糊性别的形式是有意为之吗?摘掉帽子后的形象是否有过纠结?
狄: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形象其实一直都在出现,以前还有一些戴皇冠的人物,各种形象都是根据每个画面的不同而选择的。这次有眼睛下面贴金箔的人物,实际上那个不是金色的眼影,是护肤的眼膜,我觉得是个特别有趣的东西,就放在画面上去试一下,结果有了这样幽默风趣的一个形象出现。
Hi:新作里还有一件特别“素”的作品《哦》,是想表达什么呢?
狄:作品名经常是我画完以后根据画面取的,这件作品画面很空旷,人物的面部线条也与之前有所不同,双色背景,发型等等,都是些很微妙的变化,整张画面人物的回眸就让我想起了现在大家都很常用到的一个语气词“哦”,也反映当代年轻人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态度。
《哦》 52×51cm绢本设色 2019
《序》 52×52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9
大尺幅的作品会带给人一种包覆感
Hi:2018年呈现了一系列大尺幅作品,相比来说,2019年的新作都比较小一些,特别是有一些小尺幅、大装裱的作品,这一类作品的来源是怎样的?
狄:今年的小作品开始做一些新的尝试,而之前的大型作品更像是一个总结,对自己的很多感悟和很多历程的一次总结。这次用锦缎装裱作品,是作品开始之前就预想好的结果,也就是说装裱和画面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构图。锦缎本身的纹样与画面辉映,让作品生出许多在创作时没有的情绪与细节,则是作品完成后的另一重惊喜。
Hi:现在更喜欢大尺幅还是小尺幅作品?
狄:我自己更喜欢创作大型的作品,尽管过程很辛苦,但是画大画的感觉非常好,那种画面的气势也很让我着迷。小幅作品常常是有了一个灵感就赶紧记录下来的手段,或者是新的方向开始前的尝试,所以大作品更成熟更完整,而小作品则会有一个个的惊喜。
Hi:对于“大”的作品似乎还是有一种执念,在征服大尺幅作品的过程中是享受的吗?
狄:大尺幅的作品会带给人一种包覆感,让观众更加沉浸在作品的氛围中,挑战大尺幅作品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挑战我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与控制。第一次完成四条屏之后,从工作室运到画廊,经过专业人士的装裱,灯光和现场布置,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完全超过我的预期。
《相语》 85×180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8
《相语》作品局部
《附耳》 85×182cm 绢本设色&金箔 2018
《附耳》作品局部
正发生的艺术与我有更加息息相通的情感
Hi:经历了多年的学习与创作实践,现在对传统绘画有哪些新的看法?
狄:我们至今依然会去看的传统绘画,通常是指那些人类史上少之又少的代表人物和巅峰之作,这些作品不断的带给我启发和必要的养料,但是那些距离现在时间更近的人和更新鲜的作品则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毕竟正在发生的艺术会与我有着更加息息相通的情感和对现实有意义的诠释。
Hi:新展览中的作品是如何选择的?希望呈现一个怎样的自己?
狄:主要是今年的创作,去掉了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希望可以把一些探索的过程呈现出来。另外就是把之前比较大的作品也集中展出一次。
Hi:接下来,要准备开始哪些计划了呢?
狄: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试验,想让自己在一个更自由的状态下持续创作。之前有很多想法都还没来得及放进画面里,所以期待将来会有更多有趣的作品出现。短期来说,就是开始准备明年在东京的个展,但是因为现在没有作品,所以具体计划还要根据进度再确认。
《寻凉图》 175×82cm 绢本设色 2019
《寻凉图》作品局部
文丨滕昆
图丨hiart space·上海、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