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峰) 近日,“女民警频繁打电话被停机”事件引发关注,据央视新闻消息,四川江油电信客服在获知这一“误会”后,主动上门核实情况,迅速为女民警恢复了通信,四川电信也已向公安作出答复。误会消除后,当事民警和电信员工一起录制视频,为警企联手防范打击通信网络诈骗做宣传。
这次“乌龙事件”,以误会始,以合作终,但是也有网友质疑:该拦的拦不住,不该拦的咋就被误截了?
实际上,运营商当然希望能精准地过滤诈骗电话,误伤也能看到运营商将诈骗扼杀于摇篮之中的不懈努力,只是到底要怎样才能精准打击通讯诈骗?为什么根治骚扰电话顽疾这么难?
1
骚扰电话已成灰色产业链
“您需要保险吗?”“你最近还在炒股吗?”日常生活中,诸如询问保险、理财等服务甚至一些暗含诈骗的骚扰电话,让人不胜其烦。
据工信部公布12321举报中心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95”“96”的骚扰电话业务举报投诉呈增长趋势,举报投诉量达38541件,环比上升35.4%。其中,贷款理财骚扰电话投诉举报量最高,而房产中介、违规催收、股票证券等投诉内容举报量也位居前列。
骚扰电话长期以来屡禁不止,不少手机用户就直观地认为三大运营商没拦截到位,甚至有网友揣测,正因为涉及利益关系,运营商拦截骚扰电话时态度暧昧导致进展缓慢。殊不知,造成骚扰电话泛滥的主因并不是运营商,而是包括互联网巨头等在内,乃至专门从事骚扰电话黑产公司的不法操作。
电话精准骚扰的背后,是部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有业内人士透露,“几乎所有APP公司都可以分分钟获得用户个人信息。”中消协去年的一项隐私政策测评结果显示,在对100款APP开展的测评中,多达91款APP存在涉嫌过度收集或使用用户信息的问题。
曾有媒体对骚扰电话黑色产业链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一万条个人信息仅以800至1000元的价格被打包贩卖,不到1毛钱一条。可以说,个人信息被一些公司非法窃取并贩卖成为了电话骚扰屡禁不绝源头。
新华社记者曾卧底北京某企业,发现公司员工每天都要打上百个骚扰电话,这些信息源均来自北京地产公司、甚至国内一线的互联网公司。
骚扰电话泛滥的另一个原因是,某些掌握95/96号码资源的专业呼叫平台,为了获取经济收益,委托给第三方违规操作。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多个公司可以提供申请95码号电话的服务,价格大约在4万元至6万元不等。这种“给钱就办”的市场乱象助长了骚扰电话肆意横行。
此外,某些网络拨号软件,为了博取接听者的信任度,还将骚扰电话伪装成9字头来电,更使得市场鱼龙混杂。一些网络电话运营商甚至提供各种加强版隐藏号码的服务,为骚扰电话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不仅如此,骚扰电话近年来还用上了人工智能技术。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智能骚扰电话产业链,智能机器人能每天拨打5000个骚扰电话。与人工拨打相比,显然提高了“骚扰效率”。艾媒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骚扰电话拨打数量已超过500亿次,有47.9%的网民曾接到过人工智能骚扰电话。
可以说,从信息源到平台工具再到虚拟主叫号等黑产科技应用,整个骚扰电话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这让骚扰电话治理变得并不简单。
2
治理骚扰电话尚存难点
骚扰电话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我国去年7月,工信部、公安部等十三部委围绕“严控骚扰电话传播渠道”“全面提升技术防范能力”“依法惩处违法犯罪”等方面联合开展为期一年半的骚扰电话专项整治行动。
三大运营商也纷纷积极响应,开展了强化行业卡实名登记、加强新用户入网审核和管理、保护行业用户个人信息等工作。
不仅如此,三大运营商还各出奇招。中国移动开通了“高频骚扰电话防护”业务,中国联通则加大源头监管,加强对违规电话号码的入网限制。中国电信上线天翼防骚扰拦截工具,拦截可能的骚扰、诈骗标识电话。此外还建立异常话务防范系统,对异常话务进行识别和自动处理,对不良号码的拦截。
不过尽管运营商建立了通信网络诈骗筛查预警机制,但做到精准识别和拦截难度依然较大。有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单从技术手段来说,运营商拦截骚扰电话难度并不大。运营商可以知道根据电话来自哪里、频率多少、打向哪里等数据,去匹配骚扰电话模型,分析研判哪些高频率外呼电话疑似骚扰电话,并进行拦截。
但仅根据呼叫频次来判断是否是骚扰诈骗电话,显然不能做到完全精准,这也是误伤时有发生的原因,但这与真正拦截到的网络诈骗电话相比,如沧海一粟。
网络安全人士指出,在技术上,运营商只能判断到哪些是高频外呼的电话,但这些电话是否对市民造成滋扰比较难判断,因为运营商无权去了解分析用户的电话内容。
骚扰电话界定的模糊性也给认定和监管增加了一些难度。营销电话对一部分人来说是骚扰,但有些人正好有买房、投资等需求时,这电话推销就成了服务。南昌大学法学院教授蓝寿荣就直言,“电话营销和电话骚扰的边界难以明晰,完全禁止电话营销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从事骚扰和诈骗电话的产业链人士也在不断翻新花样。据运营商内部人士介绍,很多从事电话诈骗的不法分子不断变换手法、骗术不断升级,这就给运营商精准锁定嫌疑号码造成困难。甚至有些从事黑产的机主在电话被拦截后还进行多部门恶意投诉,由于骚扰电话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这也给运营商正常的网络安全监控工作制造了麻烦。
当然这些不意味着,筛选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可以“宁可错杀,不能漏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鉴于此,运营商在防骚扰电话的工作方面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实际上,中国电信针对个别号码被误拦截的情况,已经建立了快速核实、复开流程,确保在接到用户的误拦反馈后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会尽量将带来的不便降到最低。
3
群防群治打赢骚扰电话治理攻坚战
骚扰电话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在现存的治理手段中,绝大多数把压力给了运营商。正如工信部12321举报中心负责人郝智超所言,骚扰电话不只是运营商和工信部的事,也不仅是通信业的问题,其他各部门也要积极负起责任来。
业内专家建议,治理电话骚扰需要“各个监管部门都负起责来”。一方面,可参照垃圾短信的治理经验,应尽快研究制定骚扰电话法律法规,明确监管部门和各市场主体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黑色产业新型技术威胁的监测和打击。
骚扰电话“春风吹又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违法成本普遍较低,震慑力不足。对此不少专家表示,骚扰电话的源头治理亟待加强,特别是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就建议,应该从重处罚骚扰者以及受益商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在需探索构建治理依据和配套平台。据悉,我国正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框架,已列入立法规划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对骚扰电话、不规范营销电话等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彻底改变治理骚扰电话无法可依的局面。
此外,国内正在加紧建设全国防骚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借鉴国外“谢绝来电”机制。如在美国,用户可免费在“谢绝来电”网站登记个人接听意愿,运营商和呼叫中心将根据用户意愿,对营销电话进行源头拦截。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也亟待加强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接到骚扰电话后,也应及时通过电话、微信、网站等方式进行举报,让骚扰电话无处遁形。
只有群防群治,多部门联动打出更深层次的“组合拳”,才能遏制住骚扰电话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