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当中,对于早餐,邵阳人似乎并不怎么讲究。
上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人都还在企事业单位上班,一旦迟到就要被扣奖金,因而在家里做早餐的人极少。人们早已经习惯顺路在某个巷口,花两毛钱买两个包子或两根油条,然后蹬上单车一只手扶龙头,一只手捏着边骑边吃。
因而,那时候的东风路、红旗路大街两旁,几乎每个弄子口头都有蒸包子、炸油条的早餐摊子,正儿八经的早餐店反倒是少见。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工矿企业被以改革的名义贱卖,这座城市的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时间一长便变得闲散起来,于是人们便有时间开始坐下来正经吃个早餐。
仿佛就是从那时起,除了大街小巷的早餐摊子,各色早餐店也在这座城市遍地开花。
记不清是哪年,红旗路的贵都酒店也开始推出早茶。哥当时也想赶个时髦,趁周末不上班的当儿,跟院子里的几个兄弟轮流作庄去凑过几回热闹。
一个常年在单位食堂吃稀饭馍馍的苦逼,突然混进一群暴发户里人模狗样喝早茶,刚开始那感觉确有几分爽,走起路来隐约还有些发飘。
但时间一长,终究还是觉得不适合。一是点心甜品毕竟不符合邵阳人的饮食习惯,二是兜里的那点工资收入支撑不起。偶尔招待从外地来的朋友,去那摆摆谱,撑撑台面还勉强过得去。
在这座城市生活几十年,要说真正过得古的早餐还是回民店的粉面。
记忆中的回民粉面店,规模比较大点的就两家,东风路、红旗路各一家。因离家比较近,东风路这家光顾得比较多。
这两家店的特点,就是用料讲究,货真价实。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是,他们这两家,一年四季都能在这里吃到现做的油糖粑粑。
中间有一段时间,这座城市几乎所有的粉面、饺皮由政府出面,以保障食品安全的名义,全部由浩天米业生产供应。说实话,最初生产的那些粉面,由于发酵配方不合理,吃起来又粗又硬实在难以下咽,好端端邵阳粉面招牌差点就给砸了。
后来,不知道是浩天调整了配方,还是回民店自己又重新开始自己生产,好不容易才找回原来的那种味道。
在这座城市,那些所谓的百年老店也曾经去试过,但吃一次之后就再不想去第二回。以至于近十年来,除了回民店其它地方的粉面几乎一概不尝。
最近几年,邵阳城区的回民早餐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那些曾经在邵阳风靡一时的那些五谷杂粮早餐店,弄到最后竟然都是些靠添加人工色素或工业原料,赚取黑心钱的大坏蛋大骗子。
至于什么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早已被邵阳本土的回民粉面,撵得节节败退,打道回府。
一年前,突然发现双坡南路新开了一家回民粉面店,走进去一看好家伙,生意火爆得不行,一溜三间门面被打通成一家,场面还真是不小。那天去交警支队参加一个会议,由于时间来不及想等到会议结束再过来吃碗米粉,不曾想待会议结束赶过来的时候,人家早就关门下班了。
后来一打听,这家回民粉面店只卖早餐。做饮食这行当就是如此,只要真材实料、专注用心生意自然就好,生意好了自然赚钱。
东风路、红旗路大街上的两家老字号回民店,较之前些年也有了明显改善进步。除了早餐还开始兼做宵夜。特别是一旦遇到重大节庆,从大清早开始,一直到翌日凌晨一、二点基本不打烊。
最近,经常能够看到不少在外打拼或迁居外地的邵阳人,在朋友圈里发表自己对邵阳回民米粉店的怀念与感慨,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不得不说,回民粉面已经成为邵阳的一张名片,也是身居他乡的老邵阳人思念家乡的一种难解情结。(来源:府门口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