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 Yeo 的 “By Myself” 前,我预想会听到类似于 “我什么都自己搞定” 般自吹自擂的内容,结果第一句歌词是 “Can’t do this by myself”。在这张新专辑里,不乏有 “I’m pretty physically broken.” 这样的独白。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逐渐成为常态,在尽量不对人展示自己的脆弱变成礼仪的环境里,这样的坦诚的确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像是冬天坐进温暖的车里,打开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台。
来自澳大利亚的音乐人 Yeo 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大学时就读音乐科技专业,这样的背景下,乐器成为他熟悉的朋友,同时也让他具备了扎实的音乐制作能力。2004 年,还在念大学的 Yeo 开始活跃,经历了从重金属乐队到雷鬼到今天的 R&B 和流行音乐的转变,也从乐队成员转向个人发展,顺着他 里的个人发行听下来,会发现他在音乐风格上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Yeo 最新的专辑写于他经历病痛和心理恢复的阶段,正如其名,它关于自我痊愈,关于正视现实、正视个人的痛苦与脆弱,同时也关于对未来的相信和探索。
Yeo,图片来源于受访对象
BIE 别的:可以简单介绍一下《Recovery Channel》这张专辑的概念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YEO:我希望人们在听《Recovery Channel》的时候会感到放松,感到一种痊愈。我在里面分享了我的经历、情绪和想法,希望通过它们让听的人去感受他们自己生活里的一些美好。当你经历了不太好的一天,就打开它听听吧。
《Recovery Channel》专辑封面
“The Comments” 的歌词和社交媒体有关,你是如何看待社交媒体的?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革命是惊人的,它让我们更加沉浸式地交流和分享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它也有邪恶的一面。网络暴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人们总是习惯主观臆断,在还没确认过信息是否真实可信,就只选择他们愿意看到的那一面。同时他们又可以安全地躲在匿名账户和屏幕后面,去攻击其他人。
新专辑的最后一首歌有些特别,开头就像重现过去用卡带听音乐的习惯,也让人想到可能会出现在八点档电台主播节目里的浪漫歌曲。可以和我们具体说说这首歌吗?
那正是我想要在这首歌里营造的氛围。这首歌受到 Whitney Houston 的 “Didn’t We Almost Have It All” 的启发。我设想它是一首有些悲伤的歌,关于对某个人隐藏起自己的情绪,因为你觉得似乎没有你,ta 会过得更好。我的心理医生和我说,我有种复杂的心理,就是总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不值得被爱,他也说这和我父亲的缺席有关。有时想起来确实会觉得有些沉重。
“By Myself” 这首歌也让我印象很深刻。好像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是觉得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完成,但这首歌在传达一种 “it’s ok to reach out for help” 的讯号,是突然在某个时刻让你有了这样的想法吗?
因为是独生子,我非常习惯于独自做很多的事情,包括日常生活里各种困难的遭遇,我也会自己去应对。我以前想,如果失去了所有,我也仍然有自信独自去处理所有的事情。
不过后来因为我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我有些崩溃,甚至几乎打算放弃。在那种绝望里我选择打电话给我最亲密的朋友们,他们帮助我慢慢走回安全地带。所以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 —— 向外求助总是会比独自承担好。
在你的 Bandcamp 页面留意到你成系列的封面设计,比如之前《The Desire Path 》一系列抽象画的封面,和我们说说它们吧。
专辑《The Desire Path》封面,图片来源于 Yeo 的 Bandcamp
我喜欢成系列、连续的艺术作品,因为它有点像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The Desire Path》的系列封面是我的朋友 Skylar Ru Silva 制作的,都是她在听歌时画的木炭素描。她用自己的方式实时地捕捉到了每首歌的本质。
《Recovery Channel》的几首单曲和最终专辑的封面也是相互关联的,和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它们的想法吧?
《Recovery Channel》的封面作者是一个澳大利亚艺术家 Slack。她擅长野生大胆的街头风格,这一系列作品也是她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的。这三首单曲封面里的花瓶有着一种自然的变化过程,通过颜色框架去反映每首单曲各自的美感和黑暗。到了整张专辑的封面时,画面基调是乐观向上的,就像整张专辑想要带给人的疗愈的概念一样。
我们知道你也是一位 DJ,不断听新的好的音乐对你来说应该是家常便饭,应该也会给你自己的音乐带来不少灵感,不如和我们分享几张最近觉得很不错的专辑?
当然没问题,这是几张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专辑:(点击去往专辑页面)
目前会有比较想要合作/比较喜欢的音乐人吗?
有很多我想要合作的亚洲音乐人,比如泰国的 Pyra,马来西亚的 Lil Asian Thiccie,日本的 CHANMINA,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也许我一直好好做音乐,总有一天会和他们合作。
你在之前的采访里也有提到过澳大利亚的音乐场景,你会如何描述它?
从地理上来说,澳大利亚是个面积很大又有点偏僻的国家,但从音乐爱好者的角度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正因如此,在澳大利亚巡演很贵,即使是对本地的艺术家都很贵。这也导致了我们的音乐品味十分狭窄,这儿的流行音乐听起来都差不多。
不过,我身边也有一小圈的音乐人,愿意尝试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和做一些音乐上的实验,而且我们作为音乐人的个人能力比较综合——我们大多数玩乐器玩得不错,也能制作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这次的歌 “Restless” 也和这个问题有关,作为亚裔音乐人,在澳大利亚会面临的主要的问题会是什么?
大多数澳大利亚的白人听众都更倾向于用他们的眼睛而不是耳朵来判断自己要听什么,这儿没有太多多元化的选择,也没有可以帮助改变这种现状的有力发声。这也就意味着在澳大利亚大多数非白人音乐人很难靠做音乐维生。听到这可能会有人反驳说,澳大利亚所有的音乐人都挺不容易的,但是事实是如果你是白人,多多少少会容易一些。相对我们能得到的机会更少。
我留意到你在《Like A Version》 里表演 “Forces” 时用到了 Keytar,很有趣,可以和我们说说这个乐器吗?在什么音乐/场景你会想要用到它?
我玩 keytar 很久了。他是一种有背带的 MIDI 键盘,所以你可以把它像吉他一样背在身上。演奏者可以背着它在舞台上自由活动,而不是必须站在键盘架那儿一动也不动。我之前在一个重金属乐团时就用它,因为我们总喜欢在舞台上跳来跳去。后来我虽然开始玩偏流行的音乐,但是依然想把这种能量带到里面,所以就一直在用它。
你的个人网站现在依然使用 “Snackswithyeo” 这个名字,在一篇几年前的 采访 里你说到 snack 可以是很多东西,我很喜欢这个解释。当时你说到很喜欢抹茶口味的 KitKat(我也喜欢),最近你喜欢的零食变了吗?是什么?
我喜欢的零食总在变,看心情来。不过最近我特别喜欢各种口味的土耳其快乐糖。
就是这个货。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Shin
编辑:jing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