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里的阿Q,虽然他有其可怜处,但通过鲁迅的描写,我们也看到了阿Q的劣根性。
鲁迅自己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他欺负人的时候比流氓无赖更卑劣下流。他欺软怕硬,打不过假洋鬼子,就去欺负尼姑。他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抢别人的钱财,霸占别人的老婆或女儿,他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
阿Q无权无势,处在社会的底层,在封建旧社会,受到了人们的耻笑和压迫还得忍气吞声。这样的群体,只能屈服于压迫,不顾面子和尊严死皮赖脸地活着。
若想要做一些翻身的改变,在权势和封建等级社会大背景的欺压下,就只能残酷并无意义地牺牲。
而阿Q多少有一些不同。他的出身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凭一己之力和整个社会对抗,必然也做不出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不可能成为阿里巴巴一夜暴富,也没有条件让他读书识字高中举人。
因此他逃不出作为一名封建末时代的“屌丝”的命运,而他之所以和别的屌丝显得与众不同,能够让鲁迅为他立传,正是因了这被视为民族劣根性的“精神胜利法”。
别人安分守己,屌丝不问出处,阿Q偏偏要抬高自己的身世,声称自己姓赵,挨赵老爷打之后又在心里想到“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他进城感受到自己与城里生活的格格不入,回到村子里却把城里人的生活大大嘲笑了一遍,把“洋”说“土”,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屌丝们垂涎于女人,阿Q心里垂涎,嘴上还要嫌人家水性杨花,脚生得太大。阿Q时时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又时时处在欲望和求之不得的矛盾中,他只有靠“精神胜利法”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阿Q与别的底层人物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好面子,说好听一点就是维护人格尊严,他生了一副屌丝的躯壳,却时时怀着变成高富帅的梦。
有梦想是可爱的,比起苦难压迫后的麻木不仁,仍怀有一丝追求的阿Q令人敬佩。暂不论梦想的雅俗,吃饱穿暖是老百姓的梦想,革命是革命者的梦想,但它们都值得维护。得到人们的尊敬,有女人,过上好日子,就是阿Q的梦想。这样归纳起来,其实很真挚,很朴实。
“精神胜利法”是阿Q与残酷现实唯一的对抗方式,也是他还没有完全向世界妥协的证明。
尽管在人们看来,他的妄自尊大和畏强凌弱、吃软怕硬是愚昧浅薄的象征,但阿Q不是鲁迅,不是托尔斯泰,不是甘地,更不是海明威,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化的民众,他的抗争大概只能至此,无力的抗争好过麻木不仁,我觉得人们要对阿Q多一点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