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当了十年皇帝后死了,他9岁的儿子继承了皇位,叫英宗。由于英宗年纪很小,很多事情他都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
王振是明朝初期蔚州(今河北蔚县)的一个落榜秀才,做过几年私塾先生。后来他觉得靠读书出人头地太难了,于是便在明成祖永乐末年净身进宫当了宦官(太监)。
王振特别善于巴结奉承,后来得到了明宣宗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英宗即位时才9岁,于是便任命天天陪伴他的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宫中权力最大的宦官。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最重要的一个宦官衙门,它总管宫中的一切宦官,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
当时,自全国各地上交来的奏章在送给皇上批示之前,都先由内阁学士把批阅建议写在一张纸上并贴在各奏章的上。皇上再根据这些建议进行最后的裁决。皇上裁决后,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抄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回内阁。
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后,实际上就成了皇上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他们常常利用皇上深居简出、和外面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圣旨或歪曲篡改圣旨。
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铺好了道路。由于大权独揽,王振在朝廷内变得专横跋扈。与此同时,朝廷大臣也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分为了许多派系。
与此相反的是,位于西北部的瓦剌部落逐渐强大了起来。并且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境地区,由于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边防力量越来越不足,因此,对瓦剌人的反击也越来越弱,这就让瓦剌人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
1449年7月,强大起来的瓦剌开始兵分四路进攻明朝。明朝的军队接连被打败。瓦剌人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打到了大同附近。
瓦剌人进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整个朝廷都被震动了。明英宗在王振的鼓动下,也决定像当年朱元璋、朱棣那样御驾亲征,建立一番丰功伟绩。十几天后,明英宗置粮草不足,军队也没有完全到位于不顾,匆忙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支援大同。因为在他看来,瓦剌人无非就是一帮乌合之众,经不起打。也许只要他这个大明王朝的皇上往前线一站,瓦剌人就被他的威名吓得不战而退了。
但事实与明英宗、王振想象的刚好相反。瓦剌人英勇善战,势不可挡。驻守大同的明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当明英宗、王振来到大同前线,听明朝的前线将领介绍了敌情之后。才感事态的严重,里非常害怕。
于是,王振又急忙唆使英宗立即回京城。而且这昏庸的明英宗竟然真的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下令军队回京。
在回北京的路上,王振又突发奇想,让英宗绕道从他的家乡路过一下,给自己长长面子。让人没想到的时,昏庸的英宗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下令二十万后退的大军,原地拐弯,去王振的家乡看看。
王振带着这二十几万军队往他的家乡走了没多久,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所,大量的田地都被踏平。而他家乡的田地早让他在多年前全买下来了,他担心军队路过时会踩坏地里的庄稼,从而影响他的收入。于是,王振又在半路找借口中止了带明英宗进村的计划。在他的劝说之下,二十万大军又在原地改道。
由于几次改道耽误了时间,明军二十万大军不仅稀稀拉拉排了几十公里,而且前进速度极慢。很快,他们的行踪就被瓦剌人发现了。两天后,当明军走到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时被瓦剌兵包围了。
虽然明朝将领带着明英宗拼命突围,无奈四周已经被瓦剌大军围得水泄不通,几次冲杀之后,保护明英宗的那些将士死伤殆尽,唯独明英宗毫发无伤。
看到四面都是瓦剌兵,明英宗完全没了斗志,独自找了一处洼地,垂头丧气地坐在那里听天由命。
面对如此惨败的局面,明朝将领都把怒火撒向了这件事的始作俑者——王振。一番怒斥过后,英宗身边的一个护卫挥起手中的铁锤,把他的脑袋砸了个稀烂。一个权倾一时的太监,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一生。
很快,明英宗也被冲上来的瓦剌兵活捉了。当初跟明英宗离开北京的这二十几万将士,除六万多人战死或被俘外,其余的将士或被打散后逃回了老家,或结伙落草为寇。
由于事发土木堡,后人将这一事件称为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