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办公室没人,淼哥坐在办公桌前看埃兹拉·庞德写的《比萨诗章》。
娟妹一阵风似的跑过来坐下:“淼哥、淼哥,这两天有个新闻挺受关注,各方说辞不一。
11月6日有网友发微博称,10月30日9时30分,大庆油田总医院医生给产妇刘某某开了住院单,但妇产科以没有床位为由拒绝收治入院。
后来刘某某出现羊水破裂、大出血等情况,急诊入院手术,但术后大人小孩都转入重症监护室,11月5日产妇去世。
家属质疑,是医生延误治疗,导致产妇最后死亡。
经过既往无数次热点事件反转后的啪啪打脸,网友们普遍表示要冷静,等相关部门调查报告出来后再评判是非对错。
11月10日,大庆市政府官网公布大庆市卫健委针对‘孕妇死亡事件’发布的初步调查报告:
报告中把产妇入院当天的时间线捋了一下,称涉事相关医务人员已停止工作、配合调查,待尸检报告出具后,卫健委将依法依规界定并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
官方调查报告,大家还是很信服的,网上现在大部分人在批评产妇老公自己把病情耽误了,没有及时换一家医院住院,还带老婆回家吃饭,这也太心大了。
昨天又起波澜,产妇的妈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看到大庆市卫健委的这份红头文件,把她气疯了,说根本不是事实。
淼哥,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什么是真相呢?”
淼哥放下书,翻看手机:“产科情况瞬息万变,圈里有句话:任何不在场的医生,都没办法准确评估当时医生的处理对不对。
医患双方各持一词,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我看来,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受,入院当天的主要经过,两边说的差不多。
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根据网上的信息把事情经过重复一下,尽量客观一点:
刘某某,今年39岁,11年前做过剖宫产。这一次怀孕后一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产检,产检过程中没有发现特殊情况,这就是家属一直认为她没大毛病的原因。
10月30号,因为刘某某自觉脸都肿了,不对劲,于是和老公一大早去到总医院产科门诊就诊。
产科门诊医生一查,血压高、气短胸闷、尿蛋白+++,考虑先兆子痫收入院。
刘某某和老公不知道有没有拿着这张住院证缴费,反正在监视器下,9点44分的时候,她们进入了住院部产科病房7病区。
注意这个时间,医院一般8点钟开始上班,早交班、大查房、开医嘱、下手术......每天早上8至10点,是病房最忙的时候,病人一天的治疗计划要这段时间完成。
速度慢了,主班护士会劈头盖脸的一顿吼,严重影响护士们执行医嘱。
有病人来住院,护士会根据顺序分配床位,因为一个病区会分几个组,每个组轮流收病人。
如果某一个组的床位已经收满了,就只能按科室约定的规矩,要么这个组借其他组的床位,要么跳到下一个组的医生收。
基本保证公平,一般不会出现越勤劳的组收治病人越多的情况。
原则上,医生是不会拒收病人的,因为收一个病人20分钟差不多就能搞定,但把门诊开了住院证甚至缴过费的病人‘推’走,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
比如在我们科,走廊加床加到电梯是常有的事情,没床就去其他科室借,借不到就让产妇自己想办法,临时过渡一下。
如果嫌我们医院环境差,要求去其他医院就诊,我们会测个生命体征,多普勒听胎心,再在产妇的产检本上、入院登记本上记录退院原因:当时产妇的一般情况,离院后有可能遇到的危险,需要注意的事项......
医生、产妇、家属三方签字确认上述情况,一式两份,医患双方各持一份。产妇要求换一家医院的,我们还会预估她抵达的时间,给她打电话确定是不是安全抵达。
必须这么做,根据首诊负责制,病人回家出了事儿,接诊的医生有责任;即使去了其他医院,过程中出了事儿,前一个接诊的医生还是有责任。
一套流程走下来,没有半小时搞不定,事后还要担惊受怕。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收病人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这一个病人不收,待会儿来的病人还是得收。所以,医生是没有动力拒收病人的,除非实在没有床位。
产科没有床位,在城市排名前列的医院里很常见,因为大家都知道生孩子有危险。人生人,吓死人,生孩子政府有补贴,本身也花不了几个钱,所以尽量都愿意去当地最大最好的医院。
早上刚查完房,有没有收治新病人的床位,医护人员还是清楚的,当时肯定是没床的。
医生觉得这位产妇病情还是挺重的,需要及时住院治疗,不能在自己医院排队等床位,于是建议产妇去其他医院就诊。
当时刘某某的情况应该还是可以的,没有严重不舒服,没有破水,没有宫缩,没有流血,否则医生肯定不敢让她们离院,真到需要抢救的那一步,睡地板都不会让她们走的。
门诊医生说很危险要住院,病房医生说没床要换一家医院,产妇一家肯定很着急,七姑八婆的发动起来,看看能不能找个熟人。
有朋友说认识这家医院的产科主任,事发突然,打电话的时候发现主任在做手术,没办法联系上。
多种预案同时进行,联系20分钟车程外的龙南医院,说有床,可这边朋友传来信息,能找到这家医院产科主任帮忙。
产妇和老公寻思,这边找到主任了,那就等等消息吧,毕竟还是更信任大庆油田总医院一点。
主任下手术后回病房,问问有没有床位,估计是有新的出院病人,床位空了一张。
肯定不是因为找了主任才有床位,医院再大的领导,也不可能把病人赶出院好让自己的熟人住。就像春运火车,只会不卖票不让你上车,上了车列车员是不敢没到站就赶你下车的。
产妇在医院没地方呆,家里舒服点儿, 那就先回家等主任的消息,恰巧中午饭点,肚子里有小宝不能饿着,那就按时吃午饭吧。
还没吃两口,电话联系上了主任,主任问了问产妇情况,判断她病情比较重,最好当天就做剖宫产,所以让她不要吃饭了,抓紧来医院。
这时候,刘某某突然出现胎膜早破,估计还伴随有宫缩,随之有些血性分泌物流出来,一家人赶紧往医院赶。
早上来的时候,情况稳定,夫妻俩儿还能心平气和,中午1点钟的时候破水了,一般人哪儿见过这种场面,肯定吓的六神无主、手忙脚乱。所以才有老公陈述书里描述的,觉得很无助,没人帮他。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如果合并很多高危因素,比如孕妇出现大出血、休克、经产妇宫缩很密、疤痕子宫破水等,最好叫一个‘120’。
医院天天遇到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忙起来饭都没办法吃,你开着家用车,大包小包的拎着东西,谁知道你要干嘛呢?救护车送来的病人就不同了,一路绿灯。
中午1点,正是午休时间,有值班医生处理急诊,坐在办公室的不一定在上班,有可能饿着肚子在加班。
这时候刘某某应该是直接去的病房,早上的住院证退院后作废了,没有按流程去急诊产科开新的住院证,去到办公室,没人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就像春运火车,列车员忙的四脚朝天,突然来了一个人,没买票就上了车,要求赶紧补票并且安排个座位。
家属又急又慌,一看没人理,问了几遍后肯定火冒三丈,发火后更没医生敢搭话了,后面来了中午的值班医生,给帮忙开了入院证。
开错名字,应该是由于家属没有挂急诊号,没有通过正常流程录入信息,医生好心帮忙,听了对方口述,没有核对身份证或产检本。
破水的产妇,还是主任打过招呼,此时也只能在护士站的轮椅上坐着,足以说明当时科室里真的没床,估计准备出院的那位病人还没把床腾出来。
没有办理住院,电脑系统里没有住院号,病历没办法书写,医嘱没办法下达,家属说的‘绿色通道’是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时走的快速通道,估计当时的情况,医生评估暂不用开通。
卫健委的通报里说,一直都有医护人员在旁边,仅14:11~14:14,医生护士因故走开,这个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应该有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再结合科室各个角落的录像。
家属质疑的没人管,可能是在当时紧张气氛下的感受,他觉得应该一直有医护人员在身边打针抽血换药才是有人管。其实胎心监测、病历书写、医嘱下达,手术谈话......都是围绕病人的工作。
12点吃了几口饭,没有等禁食时间;13:36办好住院;血常规、凝血四项等术前必须的检查,要经过抽血再送到化验室,上机后还需要1小时;15:14剖宫产分娩。后面这个过程,速度不算慢。
家属认为是没有床位延误治疗导致产妇的死亡,我个人觉得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他的亲身经历,是他的真实感受。
但我大致还原了一下事件经过,从整个过程看,产科和家属没有犯大错误。只是产妇预后不好,大家没办法接受。”
娟妹眨巴眨巴眼睛:“听你这么说,我大概搞明白了事情经过。家属说,要是早100分钟做手术,产妇就不会死,你觉得呢?”
淼哥揉揉肩膀:“产科最怕放马后炮,‘早知道,我当时就......’
早知道这个产妇预后这么差,我想最开始接诊的病房医生,百分之百不会让她走,中间人也不会出面帮忙联系主任,主任也不会到处去张罗床,家属也不会回趟家,下午做手术也不会按部就班,没准儿来个‘5分钟即刻剖宫产’......
开始产妇的情况应该还是不错的,否则医生和家属不会做出当时的选择,只是后面情况发生了变化。
产科情况就是这样瞬息万变,前一分钟风平浪静,后一分钟惊涛骇浪。
所有的过程重新来,早上就住院做了剖宫产,有可能预后还是不好,但一个积极的接诊态度,一个顺畅的抢救流程,会让家属感受好很多。
所以有的病人,病治好了还是对医生一肚子气;有的家属,病人预后不好还是对医生心存感激。
人心都是肉长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态度是不是敷衍了事,对方心里有一杆秤。
我觉得不能动辄把病人和家属叫成‘医闹’,亲人不明原因去世,诊疗过程存在不满,合理表达一下情绪可以理解,希望后续能走法律途径。
这事儿已经成为公众事件,肯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娟妹好奇的问:“你也算有经验的妇产科医生了,你觉得产妇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淼哥45度望着天花板:“涉事医院没有相关信息曝光,但视频里家属说,医生在手术室门口交代产妇有抽搐、大出血,卫健委调查报告里提到主任提醒产妇有脑出血的可能。
在ICU抢救了6天,不幸离世,不像是单纯的大出血,结合上述两点,我猜可能是发生了颅内出血,也不排除羊水栓塞、继发严重感染等可能。
具体情况,需待尸检报告出炉,产妇不会死的不明不白,肯定会给家属一个交代,该承担的责任,谁也逃不掉。
亲人离世,家属内心的痛苦难于言表,但涉事医生的心情肯定也很沉重,没有谁会漠视生命。
等相关报告出炉,我再以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视角,来分析一下相关风险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再次提醒:人生人,吓死人。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论是家属还是医生,千万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