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修复系列Ⅱ嘿,别动我的乳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66
导读

有的公众号和产后修复中心甚至打比方说,母乳一样就像牛奶,放在杯中时间久了要变质、腐烂,残存在母亲乳房里的“残奶”也有变质,发黑,产生毒素,最后引发乳腺问题、甚至转化成乳腺癌。 目前最新的指南不推…

每一个妈妈自从怀了娃就开启了打怪升级自我历练的过程,躲过了孕吐、经历完分娩的“十二时辰”、顺利分泌出初乳,熬过了漫长的哺乳期,断奶后又被美容会所、产后修复中心狂轰乱炸“排残奶”避乳癌,一颗老母亲的心啊,始终吊在半空中,怎么生了个娃,跟乳腺癌还扯上了呢?惶恐、害怕纷至沓来。

今天我们来聊聊最近

各种产后修复机构主推的排“残奶”

残奶=乳癌?

别急!

先来看看母乳的成分都有哪些……

分娩后产生的乳汁按不同阶段可分为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不同阶段母乳的成分稍有不同。

母乳主要成分是水、脂肪、蛋白质、乳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易于婴儿消化吸收的物质混合而成。

看完母乳的成分,

我们可以明确一点,

妈妈们喂养宝宝的母乳

没有任何有害成分,

那么断乳后的“残奶”

如何就成了“致癌因子”了呢?

有的公众号和产后修复中心甚至打比方说,母乳一样就像牛奶,放在杯中时间久了要变质、腐烂,残存在母亲乳房里的“残奶”也有变质,发黑,产生毒素,最后引发乳腺问题、甚至转化成乳腺癌。

事实真的如此吗?

什么是“残奶”

所谓“残奶”就是断奶后残留在乳管内的乳汁。因结束哺乳,乳腺不再分泌乳汁,先前存留在乳腺管内的乳汁水分逐渐被吸收,从而变得粘稠发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点像牛奶和炼乳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母乳被“浓缩”了。

残存在乳房里的这些“浓缩乳汁”会逐渐被身体重吸收,根本就不需要“排”出来,反倒是越“排”越多,因为人体泌乳是一个正反馈,“排残奶”最终结果就是“排残奶→刺激乳房→残奶更多→再排残奶→再刺激乳房→陷入排残奶”的死循环。

所以不管是断奶后残存在乳房里的乳汁,

还是能触摸到的“奶块”,

都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再说回开篇中乳腺癌的

“高风险”因素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版》

权威指南及目前乳腺癌的研究都告诉我们乳腺癌的发生与乳汁没有相关性。

虽然“残奶”=乳癌的结论十分无厘头,

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

关注乳房健康已经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那么平时该如何自我进行乳房保健呢?

小贴士

1

自检

目前最新的指南不推荐通过“自摸”来发现早期乳癌,研究发现乳腺自查对于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焦虑、紧张以及过度检查,尤其是有创的乳腺肿块穿刺。当然对于女性自己还是需要熟悉自己乳房的情况(大小、是否对称、质地如何),如发现异常,还是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

定期体检

目前苏州市开展的两癌筛查中也有乳腺癌筛查项目,具体时间可以到居住地社区服务中心询问。

给非高危人群的建议:

20-39岁:不推荐进行乳腺筛查;

40-49岁: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临床体检+B超(致密型乳腺);

50-69岁:每1-2年乳腺X线检查+临床体检+B超(致密型乳腺);

70岁或以上:每2年乳腺X线检查+临床体检+B超(致密型乳腺);

给高危人群的建议:

建议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20-40岁),推荐每年1次全面筛查,筛查手段除了一般人群常用的临床体检、B超和乳腺X线检查之外,必要时应用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

关于“残奶”,

今天我们了解她了的来龙去脉,

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所以今后当不良商家

再用各种疾病哄骗吓唬你们时,

请大声的说:

不(快)需(走)要(开),

我的乳房我说了算!

本文由苏州市卫生监督所提供,文字及图片相关版权归其所有;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