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战马,从“150工程”到“775工程”,浅谈苏联导弹坦克发展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6
导读

除了二战期间闻名遐迩的T-34系列中型坦克之外,在二战末期,苏联还研制出了性能更为优越的IS-3重型坦克,并在柏林阅兵式上给当时的西方盟友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压力。当时的苏军内部对反坦克导弹性能过分自信,于是在…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损失了大量的坦克。但是通过卫国战争的实战检验,苏联的坦克设计师得以设计出性能更为优良的坦克。除了二战期间闻名遐迩的T-34系列中型坦克之外,在二战末期,苏联还研制出了性能更为优越的IS-3重型坦克,并在柏林阅兵式上给当时的西方盟友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压力。

柏林阅兵式上的IS-3重型坦克给世人带来了极大震撼

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但是随着冷战“铁幕”的徐徐落下,北约与华约在欧洲平原上又形成了令人紧张的对峙局面,而坦克,则成为当时对峙双方最重要的陆上技术兵器。

和当时的美国一样,苏联也从德国获取了更先进的破甲弹制造技术以及导弹制导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开始研发属于自己的反坦克导弹,同时开始尝试将其结合到自己的新一代坦克上。因此,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苏联导弹坦克这匹红色战马的发展史,让大家对苏联冷战时期的导弹坦克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导弹坦克的研发背景——核战争环境下的远程火力突击能力

和当时美国、北约偏重防守的战略不同,苏联更强调主动突击取得战争的先手优势。即在战争爆发初期,即以大量战术核武器开路,优先对北约的装甲部队集散地和相应战略支点进行战术核打击。在战术核打击之后,苏军装甲部队对核打击后的战场进行清扫,为机械化步兵打开战场局势。

苏联为“核大战”设计的核战坦克

因为要在“核大战”初期快速完成大纵深式的突击作战,此时苏军坦克一方面要求在外形设计上要尽可能的低矮,以防止在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下出现坦克倾覆的情况。其次是强化坦克的远程火力突击能力,以便快速执行战场“打扫”任务。

但是当时坦克炮在远距离上的精度有限,如果要保证坦克炮的远程火力突击能力,就要求坦克炮的倍径要尽可能的长、药室要尽可能的大,以便提升炮弹的初速和有效射程。但是这样一来,坦克炮的制造工时和制造成本又会大幅上扬,不符合苏军当时进行大规模战争的理念。

苏军认为即使是IS-7重型坦克,其性能也已经落伍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时部分人认为苏军在战后发展的新一代坦克,如IS-7和T-10等重型坦克已经不能够满足苏军在未来的使用需求。加上当时法国成功将SS-10反坦克导弹结合到了AMX-13轻型坦克上,苏联于是决定开始研发自己的导弹坦克,以满足自己在未来战场上的需求。

无主炮的导弹坦克——能够“动对动”打击的“150工程”导弹坦克

无论是美国还是法国,早期的导弹坦克都还保留有坦克主炮,以作为步兵支援力量或者反坦克导弹耗尽时的补充火力。但是当时的苏军内部对反坦克导弹性能过分自信,于是在一开始便决定研发一款纯粹的导弹坦克——“150工程”导弹坦克。

“150工程”导弹坦克保持了此前苏联坦克一贯的低矮特征,不过与其低矮外形相比,“150工程”导弹坦克在外观上最大的特点是完全取消了坦克主炮。该型导弹坦克唯一的反装甲力量就是安装在半球形铸造炮塔上的3M7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150工程”直接取消了坦克主炮

和法国导弹坦克需要人工补充反坦克导弹不同,“150工程”导弹坦克的反坦克导弹储存在坦克内部的长方形储弹箱中,在需要使用时,反坦克导弹会从储弹箱中推出,自动安装在导弹发射导轨上。同时坦克内部安装有全套的超压三防系统,保证该型坦克可以在核生化环境下进行长时间作战。

法国的导弹坦克需要手动补充导弹

从纸面数据上来看,“150工程”导弹坦克性能十分出众。其搭载的3M7反坦克导弹采用光学跟踪,半无线电指令制导,最大飞行速度为200米/秒,聚能战斗部能够保证在30度着弹角下轻松击穿250毫米的钢装甲板。此外,“150工程”导弹坦克在时速20公里的情况下,对3000米距离上的目标仍然保持有15%的命中率,而同时期的法国导弹坦克,只能够在静止状态下进行作战。

“150工程”导弹坦克的布局图

但是“150工程”导弹坦克的项目进程拖沓严重,迟迟未能按原定计划造出样车供苏联军方进行测试,最终苏军开始推动其他型号导弹坦克项目的发展,以避免“150工程”导弹坦克出现问题。

连炮塔都拿掉的导弹坦克——“287工程”导弹坦克

“287工程”导弹坦克是专门用来和进度滞后的“150工程”导弹坦克进行竞争的,“287工程”导弹坦克是“430工程”的装甲底盘和9M15“台风”反坦克导弹的结合体。“430工程”就是后来T-64主战坦克的原型车,防弹性能和野外通过能力比“150工程”更好。

“287工程”导弹坦克

“287工程”导弹坦克的主要武器为9M15“台风”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该型反坦克导弹除了使用4片大展弦比的三角形弹翼之外,还采用了推力矢量控制,综合控制性能比3M7反坦克导弹要好上不少。

“287工程”导弹坦克和“150工程”导弹坦克在外形上最大的不同是直接取消了坦克炮塔设计,两具半埋式“台风”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布置在一个坚固的战斗室上。所有的导弹和“150工程”一样,全部采用全自动装填发射,战时成员不用将身体探出车体外。因为“台风”反坦克导弹的体型较大,“287工程”导弹坦克一次只能够携带15枚“台风”反坦克导弹进行作战。

“287工程”导弹坦克取消了炮塔设计

虽然“287工程”导弹坦克进展顺利,但是此时苏军已经从“核大战”的狂热中开始冷静了下来,开始考虑常规战争环境下的装甲作战与反装甲作战。而作战用途较为单一的“287工程”导弹坦克,自然不可避免的被苏军所冷落,苏军开始转而开发更新一代的导弹坦克。

回归“核常两用”思路——采用炮射导弹设计的“757工程”

“757”工程的任务是在摧毁敌方装甲单位的同时,还要能够执行更为广泛的作战任务,因此“757工程”一开始就确定要回归到有炮塔和坦克炮的传统设计,以兼顾“核常两用”的需求。

回归传统设计的“757工程”

不过,苏联设计师并不打算像法国导弹坦克那样将反坦克导弹和坦克炮分开,而是和美国导弹坦克一样,采用了炮射导弹设计。在执行反装甲任务时,“757工程”装备的D126S型125毫米低压滑膛炮可以发射“红宝石”反坦克导弹。而在执行常规火力支援任务时,则用该炮发射无控爆破火箭弹或者专用的低压榴弹。

“757工程”的三视图

“757工程”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采用的“红宝石”炮射导弹,该款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4000米,最大破甲厚度达到500毫米,采用主动红外制导方式工作。不过该种制导方式要求射手需要一直用红外制导光束保持对目标的照射,要求较高。

“757工程”被底盘所拖累

苏军对“757工程”的作战性能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757工程”采用的底盘是由IS-3M坦克发展而来的一种拼凑底盘,可靠性不佳。最终苏军还是决定放弃“757工程”,转而以“757工程”的技术作为基础,发展性能更为先进的导弹坦克。

性能有限的升级——基于“757工程”而来的“282工程”和“775工程”

既然原本的“757工程”是被底盘性能所拖累,于是苏联很快基于“757工程”的技术推出了“282工程”和“775工程”。其中,“282工程”是直接在原来的“757工程”基础上,使用了T-10M坦克的装甲底盘。而“775工程”的改动幅度较大,不仅底盘更换,车体内部也重新进行了设计,导致车高增加到了1.75米,不过仍然满足苏军对于坦克高度的要求。

“775工程”和“282工程”

不过“282工程”和“775工程”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红宝石”反坦克导弹性能无法进一步提升。这就导致原来的D126S型125毫米低压滑膛炮变成一种性能平平的“鸡肋”坦克炮,综合作战能力已不如当时苏军的常规高膛压坦克炮。

“775工程”的车高上升到了1.75米

在经过综合考虑后,苏军最终决定放弃“282工程”和“775工程”。实际上,这也代表了苏联彻底放弃了继续对导弹坦克这一车种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曾经在苏军内部备受推崇的导弹坦克,就这样迎来了自己的末路。

结语

苏联发展导弹坦克的本意,是希望在“核大战”的情况下,能够对敌方装甲力量进行有效的摧毁,属于核战争作战理念的一个分支。

导弹坦克用途太过于单一

但是实际上,不仅“核大战”没有成为现实,而且常规战争还重新成为苏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性能更为可靠,任务拓展性更强的常规坦克重新成为苏军研究的方向,导弹坦克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发展的尽头。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