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过程中,父母大多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坎--孩子哭闹发脾气,这个时候,对父母来说,是一种挑战,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有一次跟大宝同学的妈妈聊天,她形容自己面对女儿发脾气哭闹时内心的感受是这样的:“看到她哭,我内心那个火呀,就蹭蹭蹭的往上冒,直接冒到了胸口,堵得我真难受,恨不得一巴掌拍下去。”
我也有过这样类似的感受,孩子一旦哭闹,自己内心便会变烦躁不已,上一秒还存有的耐心,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下就按捺不住了。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孩子发脾气哭闹时,你会怎么做?有很多种不同的回复,但总结起来不外乎就三种声音:
声音一:宠爱有加的哄骗法
家长看到孩子发脾气哭闹,自己没法,束手无策,既不想打骂孩子,也不想让孩子继续哭闹下去,为了息事宁人,于是用各种礼物、玩具、零食等哄骗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满足他的需求,只要孩子能够马上停止哭闹发脾气,怎么样都好。
曾听一位宝妈分享,她说儿子每次路过家门口的玩具店,必定要买一个玩具回去,即使同类的玩具家里已经有了也要,不买就一直哭闹。由于那个商店每天都经过,天天买,弄得家里玩具堆积如山,宝妈也知道用玩具哄孩子的方式也不是长久之计,但为了让自己得以解脱,还是由着孩子。
声音二:带去心灵伤害的吼骂、警告法
英国科学家Morten L Kingelbach说:婴儿和孩子的哭声会给父母的大脑带来特殊的刺激,让父母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难受。孩子的哭闹声会刺激父母的情绪发生波动和变化,特别是对于本身比较敏感的父母,或者身体处于特殊时期,会对孩子的哭闹容忍度很低,耐心非常有限,他们常会在孩子哭闹时,大声吼骂或警告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怒气,以此唬住孩子,这也是很极端的一种方式。
声音三:不搭理冷处理法
不搭理冷处理法就是在孩子哭闹时,父母选择“眼不见为净”而走开,让孩子兀自哭闹,心想:当孩子没有哭闹对象,没有观众的时候,自然会因为没趣而停止。或者他们把孩子安置到一个单独的区域,让孩子自行哭自行反省。
但,以上三种做法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 宠爱有加法:用礼物和或奖赏从孩子那里换来的“太平世界“通常只是暂时的,孩子当下能够因为就得到了满足而停止哭闹,但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形成一种讨价还价和勒索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后可能会对奖赏和利益的要求日益增长。
- 吼骂、警告法:有些父母坦言,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自己会对孩子说:“你给我闭嘴。”“你再哭给我试试看!”利用家长的权威去震压孩子。
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说: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并且他认为,恐吓是造成孩子养成不端行为的邀请函,即,孩子平时遭受被恐吓对待的方式越多,不良的行为也会随着衍生。
从心理上来说,父母的吼骂还会刺激孩子的敏感度,使得孩子变得更脆弱和敏感。
- 不搭理冷处理法:孩子在被隔离开之后通过自我安抚冷静下来,但在孩子眼里,自己就是不被重视的,这种感觉会降低孩子内在的自尊感和安全感。
看过不少书,读过不少文,不少信息显示,在孩子哭闹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冷静,温和,温和,可有些时候就是做到,即使尽力克制自己,能够做到一次,却做不到多次,甚至日后还会把以往积压在内心的怒气,一股脑地在某一次一下砸到孩子身上,这给孩子带去的冲击力和伤害更大。
面对孩子的哭闹,难道我们就只能憋着吗?不,父母也是人,只是一个心智更健全的人,也有情绪,也应该有权利去生气。
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说: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
那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如何做到既能纾解我们父母内心的怒气,又能制止孩子的哭闹行为呢?至少需要做到以下4点:
向孩子清楚表明:你的行为让我很生气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他们可能并不会察觉大人生气了,他们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感受,父母第一步应该向孩子申明清楚:孩子,你的哭闹行为让我生气了。
有一天早上,我叫大宝小宝起床穿衣服去上学,由于小宝还小,不太会扣扣子,于是我问他们谁需要我帮忙,小宝立马举手,我走过去帮小宝穿好之后,大宝也开始哼哼,说也要我帮忙穿衣服。
其实他都会自己搞定,我知道他是心里不平衡,为了安慰,于是也走过去给他穿了一件毛衣,然后出门准备去换自己的衣服。
结果刚一转身,大宝又开始发脾气,用双脚不停地蹬床板,“哼哼,我就不穿,反正我不穿,你自己给我穿好。”
我看了他一眼,对他说:“哥哥,剩下的你自己都可以搞定,妈妈也要换自己的衣服了哦。”
大宝还是不依,等我换好衣服回来,他还光着身子坐在床上一动不动。
于是我便朝他喊:“哥哥,你这样的行为真的让我很生气,妈妈对你和弟弟是一样的......”
哥哥听完果然就安静了下来,开始着手穿好衣服,就过来拉我的手,这个时候当然该给他面子。
再生气都不能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
我们生气的时候自然会说出一些不好听的话,但也要慎重用词,不能什么话都说,特别是攻击孩子人品或性格的词语,比如说。”怎么这么傻?“”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像个乌龟一样的。”这样不仅给孩子贴上了负面标签,更加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们只要简明、扼要地向孩子表达清楚“你的行为,让我生气”,不是人,并且是当下的举动而已,不要把过往的事情也翻扯出来。
不要在他人面前朝孩子发怒
有些时候,孩子发脾气哭闹是在公众场合,如果父母也在公众场合朝孩子发脾气,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的,不仅不能达到管束孩子的目的,旁边人的围观可能会让我们的怒火更盛。
最好尽量把孩子抱离到另外一个安静的区域,单独对孩子发脾气,既保留了孩子的颜面,也不至于让自己失去理智。
没必要为了生气而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只要是正当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发的脾气,就没必要为了自己的生气而感到内疚和羞愧。而孩子透过看到父母生气,也将懂得如何安全地、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且也将明白,人有愤怒是正常的,合理地释放出来,就不会伤害到他人。
父母能把自己内心的情绪释放了出来,自然就不会积压负面情绪了,这时再用上关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一切自然能水到渠成了。
两个男孩的妈,用自己亲身的育儿经历,与大家分享生活中育儿知识、经验、方法和技巧,一起学习养育健康、快乐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