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又大幅降低,严寒气候不仅对人员是考验,对装备来说也一样,手机在极低温度下都无法正常工作,那更加精密的雷达电子设备怎么办呢?别担心,我军官兵自有办法。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在冬季野外无依托条件下训练中,就展示了一种“特殊操作”。
低温对雷达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天线本身,而是信号数据处理单元,这些部件安装在方舱里,由各种电路板和芯片组成,是雷达的“大脑”。方舱本身自带环控加热组件,保证不会因为太冷或太热而死机;但是如果气温过低的话,开机启动到最佳温度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为此,官兵们给雷达方舱专门定制了一套“防寒衣”,让方舱内的热量不会过快流失。当设备启动时,缩短开机时间,让雷达更快投入运作,提高严寒作战能力。保暖罩很厚实,有魔术贴开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迷彩伪装作用。另外战士也戴着轻便保暖的手套,即使触碰冰冷的钢铁也不用担心冻伤。
车载机动雷达主要是机动部署,灵活应变,确保对空警戒无死角,所以很强调野外无任何依托情况下的自身保障能力。但北方冬天野外气温往往低至零下二三十度,这种情况下水都结冰了,官兵们的喝水问题怎么解决呢?
据介绍,空军机动雷达随行的还有各种保障车辆,比如这款新型水车,就装有柴油机加热装置,不断给罐内的水循环加热,保障官兵正常供水。
信息化,是靠一个个先进设备协同运作才能支撑起来的。这些设备可能很脆弱,容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因此反而更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来维护。同样的装备在不同素质的人员手中,战斗力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采取这些简洁、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再加上官兵们勤奋刻苦、科学严谨的日常训练,严寒环境中的雷达开机时间明显缩短,便于迅速投入战斗。
犹记得当年志愿军官兵不畏艰险,物资简陋,用钢铁般的意志与严寒作斗争;如今条件已今非昔比。虽然说吃苦耐劳是我军的传统美德,但用高技术装备大幅改善条件,明显提升战斗力、降低伤亡,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