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来了,又到了各个学校拜孔子的时候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6
导读

如果画作是一支笔、一个钱锭,一个如意,那其寓意则是“必定如意”,《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道刘姥姥要走的时候,贾母让鸳鸯去送她,鸳鸯拿出一些礼物,其中就有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即有笔、如意等有一定之形的金银币。…

今天我们转载赵九九的一篇趣文,祝大家都能考个好成绩,逢考必过,事事如意!!

很多学校都有这样一尊孔子像:

每到考试前,孔子像前就热闹起来了,作为先师的孔子,成为了学子们考试不挂科,考试能通过,考试能考上的“保护神”,或者说是一种心灵寄托,于是:

北方的孔子吃着水果捞,南方的孔子有清补凉?实际情况是南北都一样,且看下面海南某大学:

他来了,他来了,他提着女朋友,拿着橘子走来了。

老先生微微一笑,给我的是你女朋友吃剩下的?

再来看一个某大学的:

A同学:孔老师保佑我,不要挂科,一切都过!!

孔子:英语我也不会呀!!

B同学:孔子的手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啊?

孔子:你快走,我的一只手忍不住要打你,我快拉不住自己了!!快走!!!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于是同学们的各种祭品出现在了孔子像前,如……

上写:让我们考试不挂。

又如:

橘子、饼干、天津麻花。

珍珠奶茶方便面。

这个就厉害了,就是面值小了点。旁边居然还有香烟,同学,借个火……

最多的就是橙子和橘子,这倒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橘谐音吉,万事大吉,橙谐音成,心想事成。古人考试也玩这样的谐音梗,如“喜得连科”:一只喜鹊落于莲蓬上啄其果实,旁有芦草衬托。“喜”为喜鹊的头一个字,“莲”与“连”同音,莲蓬的颗粒的“颗”与“科”同音,所以“莲颗”寓意是“连科”。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连科”就是连连考中之意,这是对读书人的美好祝愿。如果画作是一支笔、一个钱锭,一个如意,那其寓意则是“必定如意”,《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道刘姥姥要走的时候,贾母让鸳鸯去送她,鸳鸯拿出一些礼物,其中就有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即有笔、如意等有一定之形的金银币。

文科拜孔子,理科拜谁呢?没错,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老朋友,牛顿。

曾经被苹果砸中脑袋的牛顿,一次又一次被苹果砸中……

不是每次被苹果砸中都能想出一条定律的。另外:

孔子:我不是牛顿,为什么也让我顶着苹果……

他走了,他走了,他们给孔子打包带走了。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大家经常见到这个姿势的孔子,你知道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吗?

他们基本都是根据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而来的。

《先师孔子行教像》常被作为其他孔子画像或塑像的底本。此画像中的孔子,两手交叉,作“天揖之势”,即左手紧紧抓着右手拇指,大拇指向上,小拇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的四个手指伸直。根据古代相关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这应该就是叉手礼,南宋陈元靓 《事林广记》中“幼学须知”条目曰:“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胸二、三寸许,方为叉手法也。”这种礼仪实际上是拱手礼的变礼,流行于唐宋时期,也就是说,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手势的。这幅《先师孔子行教像》在古代极为流行,在后世学者心目中,这幅画中的孔子,这样一种造型渐渐成为了表现先师孔子恭敬的符号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大量出现叉手礼。

在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孔子像,帝王崇拜的穿着帝王服饰的孔子像,还有民间三教合一影响的信奉的孔子像,如下图就是晚清周培春绘制的一副比较有意思的画像:

为什么把孔子画得这么丑?因为古人信奉圣人异象,就是越有地位的人,学习越好的人,相貌应该与一般人不一样,应该越丑,所以从汉代就开始“丑化”孔子,宋人提出了“七陋”等说法,就是说孔子长得不同凡响,“鼻陋”,两个鼻孔朝天,“嘴陋”,两颗门牙是龅牙,“眼陋”,两颗眼球突出,“耳陋”,两只大耳朵下垂,这样一个人显然并不美观。曲阜孔府藏的明代《孔子燕居图》中的孔子就体现出“嘴陋”等特征。

“人丑就该多读书”这句话不一定正确,也许是因为你书读得太好,别人“嫉妒”你才说你变丑了,嗯,一定是这样。

最后,祝大家都能考个好成绩,必定如意!!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九九讲故事

赵九九,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与文献。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