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由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原创的民族交响音诗《民族魂 鲁迅》首演在北京金帆音乐厅隆重举行。
鲁迅在八道湾
2019年是鲁迅先生迁入八道湾胡同11号一百周年。在八道湾,鲁迅写下了《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等经典名篇,结集出版了小说集《呐喊》,翻译出版了《现代日本小说集》等作品,辑校《嵇康集》,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完成了从公务员周树人到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巨大转变。在八道湾十一号院居住期间,鲁迅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担任佥事、科长,还兼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助理、流通四库全书缮校处筹备员、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等,先后参与筹建京师图书馆及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筹备并参加全国教育大会临时教育会议、通俗教育研究会活动,参与国民读音统一会及注音字母方案设计,筹备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参与设立历史博物馆等等。当时,鲁迅先生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公学等大中学校,参与《新青年》《北京大学日刊》《晨报副刊》等报刊杂志的编辑写稿活动,与文化界、教育界多方人士交往,带动并支持青年学生从事社会新文化、新文学等活动,为当时中国以至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新留下深远的影响,提供了取之不绝的思想精神财富。
一座宅院 一所学校
随着鲁迅先生入住,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院吸引当时各方名流到访,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等新文化先驱和骨干,都往来于此,青年毛泽东也曾在1920年4月7日前来求教,文化界、学术界、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文教界诸多名流,也往来不绝,在这里留下许多历史记忆,使这里成为了新文化传播一座重要的思想高地。
2015年,为保护八道湾十一号鲁迅旧居,弘扬鲁迅精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李大钊先生为建校董事的志成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迁址于此。李大钊与鲁迅为《新青年》同仁、北京大学同事,并肩战斗,相互支持,志同道合,友情深厚。1908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中国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与李大钊先生的办学精神非常契合。李大钊先生作为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从未放松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对青年人的引领,提出“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他胸怀强烈的爱国之心与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抗争,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这些精神成为志成中学办学理念的灵魂,形成了志成中学的办学宗旨——“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今天,两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屹立于志成新校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青春之国家”的理想追求,凝聚于此,也必将传诸永恒。
今天,鲁迅先生、李大钊先生等一大批教育界先贤的思想与实践,正是帮助我们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巨人的肩膀”。
读鲁迅—演鲁迅—懂鲁迅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专门邀请当代中国著名的交响乐作曲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甘霖先生,创作了四部十一乐章民族交响音乐诗《民族魂 鲁迅》,以纪念五四百年,纪念鲁迅先生迁入八道湾百年。
《民族魂 鲁迅》即是第一部以民族交响音乐诗的方式,表现鲁迅民族脊梁精神、民族传统性格、民族文化品质的大型音乐作品。该作品由“序歌”、“成长”、“新文化诗怀”、“呐喊与彷徨”四部组成,民族管弦乐与白话诗词完美结合,富于民族风格的旋律、诗词典雅的歌词,充满中国文化气息。作品用音诗的方式展现鲁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沉的作品内涵,鼓励民众、知识分子勇于担当,成为民族脊梁,呼唤青年一代“树立匹夫有责的信念,去开创古人没有的局面”,“摆脱冷气呀一直向上冲”。
作品完全由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金帆民乐团、合唱团等多支三十五中学生艺术团联袂演绎,希望用民族的方式,用孩子们的声音来诠释我们崇敬的民族之魂。从文本阅读到舞台呈现,学生的整个创作排演过程,就是认识鲁迅、感悟情怀、接受教育的过程。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学生完成“读鲁迅—演鲁迅—懂鲁迅”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入内心地理解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看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并且去思考今天的自己之于国家民族的意义。民族交响音诗《民族魂 鲁迅》是我们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思想的探索,也反映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立德树人”道路上的教育实践。我们希望这部民族交响音诗让“民族魂”的鲁迅走进更多的青年人的心、走进更可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