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晋代的《杜预集》上记载:“药杵臼、澡盘、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
据考古所知,中国至少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出现熨斗了。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也说:“熨,持火申缯也。一曰火斗。”
汉时的熨斗,是有实心长柄把的平底小盆状完全铜制器,在小盆中放碳火后加热,用以熨烫衣服。
村民不识宝,把宝物当成水瓢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福建宁德市周宁县的泗桥乡,有一位农民工在邻县务工时,一锄头下去却挖出了一个浑身长满绿锈、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
说它是“平底锅”吧,又显得太小。说它是个“瓢”吧,铜制的又显得太重。因此,这位农民工在收了工之后,就将它带回了家中,想看看是不是件“古董”,结果他连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值钱”。
而农民工的家中,又刚好缺个“水瓢”,虽说其重量有些压手,但也总比没有好,就凑合着用了。没想到,这一用就是十年。
到了1996年时,周宁县博物馆的馆长郑勇一行人,前往泗桥乡进行文物调研,而这位村民便邀请他们到家里,去看那只铜质的“水瓢”,说是在邻县工地里挖到的,想让他们看看是不是有收藏价值。
郑馆长说:“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这个“水瓢”的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并且通体素面无纹,其斗身布满铜绿,且还沾有一些闽东北常见的红壤,整体保存相当完好。馆长凭借经验判定,这是古代用来熨衣服的“熨斗”,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在经村民允许之后,郑馆长将该熨斗带回了博物馆进行研究。在经过专业的断代检测后,他们发现这只“水瓢”,竟是1800多年前闽越先民们所用的青铜熨斗。
熨斗原是刑具,中国世界上首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据考证,熨斗最早出现于商代,当时是被当做一种刑具使用的,专门用来烫炙囚犯的皮肤。而到了秦末汉初时,其功能才定型于熨烫衣服,并一直流传至今。在汉魏时期的熨斗,是用青铜铸成的,其外形呈圆腹、宽口沿,并且有长柄。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则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在汉唐时期,是在熨斗里盛上热水,用来熨烫当时流行的丝织品。而在明清时期,则是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等熨斗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被叫做“火斗”。
而“金斗”则是指非常精致的熨斗,不是一般的民间用品,只有那些贵族们才能享用。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电熨斗要早了约1880年,是世界上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青铜熨斗意义非凡,价值过亿
按理说,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铜熨斗”,但是熨斗上一无铭文,二无古纹饰,因此,专家应该不会太过重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对于这件宝物,专家们不仅欣喜万分,还说是“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解释:汉代中原的青铜器制造,已经较为发达,但闽东北山区则相对比较落后。而东汉末年的青铜器,在山区里出土,这也就意味着,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时,已经进入闽北以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
并且,因为青铜器制品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而青铜熨斗用来熨烫丝织物,只有那些王公贵族家里,才会有大量的丝织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就用不上青铜熨斗。
郑馆长说:“小小一个熨斗,却可以还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青铜熨斗,可以为研究东吴时期闽越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尤其是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着很好的帮助。
因此,虽说这件“青铜熨斗”只不过是青铜制品,但是由于其历史意义,还是将它推上了珍贵文物的行列,专家称其“价值过亿”。当然了,在确定了“青铜熨斗”的珍贵之后,专家又找到了那位村民,并给予了200元的奖励以及荣誉证书。
小结
在民间,相信还有许多的文物不为人知,若是得到了妥善的保管,并当成传家宝一般传承下来倒也还好,只怕是民众不识宝,当成物品使用,让宝物泯灭于世间啊。
参考资料:《杜预集》、《说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