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好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
祝各位书友新年平安喜乐,好书常相伴。
今天值日生继续和大家一起回顾“博雅好书”过去一年推出的好作品,这里有启人心智的学术精品,也有滋养人心的普及读物。希望我们呈现给大家的书籍,在某个时刻照亮过你的内心。
想成为爱阅读的锦鲤吗?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你过去一年的阅读书单吧,值日生将根据点赞和回复情况抽取幸运书友若干(≥5),赠送好书一册。
奖品说明:值日生将随机投放市面稀见 神秘毛边书若干(≥1)。1月2日评论区揭晓获奖名单,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值日生。
文学文献研究
《新青年》文选
《〈新青年〉文选》是由陈平原教授编选的《新青年》文章的合集,本书的特色在于:一、将思想史视野与文学史意义重叠起来,确立新的阅读及阐释标准;二、坚信“议政”“述学”之文,同样也可以是“具有文学性”的好文章;三、作为一项共同参与的事业,《新青年》同人的整体形象,必须得到完整的呈现;四、既按文体分类,以便读者欣赏,又隐含着“史”的线索及编者的价值判断;五、尽量尊重那代人的选择,不做无谓的变更,尤其在标点符号及个别词汇的使用上,反对以今人标准妄加添改。
中国现代作家佚文佚简考释
本著主要从史料出发,对散落在报刊上的周作人、李劼人、周瘦鹃、郁达夫、梁实秋、沈从文、张恨水、郑振铎、夏衍、胡风、聂绀弩、李健吾、钱锺书、何其芳、徐芳、陈敬容、穆旦、黄裳、汪曾祺、李蕤的佚文或集外文,张元济、蔡元培、陈望道、洪深、袁昌英、田汉、熊佛西、梁实秋、巴金、朱湘、李霁野、于伶、萧军、吴组缃、赵家璧、曹禺的佚简或集外书信,进行搜集、整理、释读,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作者带着“发现的愉悦”寻找“遗落的明珠”,着重于对现代文学史料的挖掘整理,着重于对现代作家的生平行谊、著译佚作的考证辨析,呈现文学史的细节,从微观角度丰富对作家及文学史的思考,从而实现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与文学史研究的互动。
穆旦诗编年汇校
《穆旦诗编年汇校》是目前为止穆旦诗歌完备可靠的一部全集。它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诗人穆旦的全部诗歌作品进行编年和汇校,编年是体例,汇校则是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角度对穆旦作品所进行的文献整理。现存穆旦诗歌共约154首,但至少有120首以上存在着版本歧异现象,修改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可见一斑。结合所能找到的穆旦诗歌的全部版本展开汇校整理,即是本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本书认为,穆旦对于诗歌的修改是一种典型的诗人修改,汇校其诗歌版本,将为穆旦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切实可靠的研究基点。同时,对穆旦这样一位重要作家的全部诗歌作品展开汇校,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做出有效的探索。
域外稽古录:
东亚汉籍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综论
东亚汉籍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书尝试从东亚汉籍的视角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全新的观照,并从中国文集的日本古钞本、唐宋诗日本古注本、东亚汉文学三个维度具体呈现东亚汉籍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该书不仅向学术界介绍了作者在海外发现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资料,也试图多方面展现东亚汉籍研究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视域融合,观察古典文本在东亚汉文学流传中的不同面向,其论域涉及东亚的《诗经》学、《文选》学、“寒山热”、拟代文、文章学以及文人雅集。
简帛《诗论》《五行》疏证
本书将《诗论》《五行》两部新时期出土的先秦重要儒家文献并举,特色鲜明,通过对《诗论》《五行》释文的全面校订和全新注解,提供较为可靠的文字释读成果,揭示《诗论》《五行》这两种简帛文献在内容上的关联性,集中呈现了孔子及其后人的学术思想和诗学理论的发展路径,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先秦儒家学说及其文艺观提供了参照。
文学新论
陶渊明经纬
本书是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全面研究。全书分考据篇、义理篇、辞章篇、影响篇四大部分。在考据篇中,从时地两线索展开对陶渊明的生卒、门第、籍贯与里居、隐居等问题展开全面的梳理与考证,力求对诸多聚讼纷纭的问题做出相对圆满的解决。义理篇主要探讨陶渊明的学术经验与哲学思想,以为己之学与形影神生命观为核心。辞章篇以纲带目,以整体论述陶渊明的辞赋艺术、诗歌艺术、散文艺术的的纲目下,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鉴赏。影响篇试图对陶渊明的影响与研究的历史做出提纲挈领的论述,透过陶渊明的接受与研究来呈现中国古代诗史与文学研究史之一个侧面。
中国散文小史
中国小说小史
《中国散文小史》
本书一方面概述秦汉的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两汉辞赋与六朝骈俪之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及近代散文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次次论争,如六朝的文笔之争、唐宋的古今之争、清人的骈散之争、近代的文白之争,多角度地体现了散文兼及文与学、骈与散、审美与实用的特征。
《中国小说小史》
本书叙述中国小说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概述秦汉古小说、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及近代小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小说史上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相对独立演进和互相影响的趋势,以及“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多角度地体现了小说注重世态人情、细节琐事、奇谈怪论以及娱乐色彩深厚的特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
本书合刊了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三位学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学问、品谈文章的记录。“三人谈”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打通了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主体的倒影:
历史巨变的精神图景
本书收入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多篇,尽管论述对象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但它们聚焦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在历史巨变的时代里个人主体及其隐含的主体政治的浮沉变化。无论作家文人的心灵历程,抑或语言和文体的创变,乃至制度层面的文化实践,都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在创建现代个人主体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难题,以及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主体政治和文化政治所产生的意义深远的变化。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的演变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的演变》梳理了纯文学史观、反映论文学史观、心灵史文学史观、情感论文学史观四种文学史模式,进而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思潮与政治历史原因。
重见家国:
海外汉语文学新论
本书研究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作家的汉语创作,讨论了王润华、英培安、谢裕民、梁文福、鲁白野等人的作品。贯穿本书的两大主题是“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重见家国”既指这些作家通过写作与“家国”在文学、文字中重逢,也指他们在文化上的南方之南再建精神家园。作者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后殖民研究、性别研究、文化批评理论、移民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理论概念,结合文本解读、历史分析,研讨了全球化后殖民背景下一系列关键词,如离散、记忆、怀旧、认同、地方感、族裔性、性别政治等,意在以跨学科的方式,为理解海外汉语文学贡献新的批评视野。
福尔摩斯来中国:
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侦探小说是一个产生于西方19世纪的现代文体,晚清时期它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风靡一时。
在西方翻译作品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侦探小说创作在二十至四十年代达到高峰,诞生了如霍桑、鲁平等中国版的福尔摩斯与亚森罗萍。
另一边厢,自五十年代开始,来自荷兰的侦探小说家高罗佩将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以西方侦探小说的手法重新包装,赋予了传统的狄仁杰故事现代性的阅读趣味,高罗佩的狄仁杰故事于八十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与导演对这一人物进一步演绎与发挥。
本书考察了这两类侦探小说中国化的尝试。在这些尝试中,侦探小说在不同文化间的传译与改编,成为了观察现代性在全球不同地区生产、流通、翻译与重塑的一个独特界面。
文学随笔
人生的病
本书搜集民国时期文献,编选关于人生之病的散文和杂文,包括梁启超、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周作人、徐訏、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丰子恺、萧红等等名家佳篇。书写人生中生理上的病症和精神上的疾患,乃至国家、民族、文化上的病疾——从牙痛、鼻塞、目疾等等生理之病,述及自大狂、幼稚病、浪漫病、浅薄病、时髦病、美丽病、“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精神之病,乃至时疫、媚外、恐日、“国病”、“中国人的病”、“三十六年来之痼疾”等社会之病,有感叹“病的烦恼”,有宽慰“因病得闲”,有安享“病中福”,有妙言“有病反能长寿论”,有省思“无病之病”,各呈高见,风光景致皆不同,一路观景而来,对“人生之病”足获良多启益。
夏晓虹著作系列
诗界十记
旧年人物
晚清上海片影
晚清人物寻踪
《诗界十记》
本书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亦新亦旧、半新不旧的过渡时代文学——近代文学中的新生机,收录涉及近代诗界革命的十篇文章。所论为新题诗、近代竹枝词、近代诗歌中的新语句。另有两篇谈古代诗歌及诗社的短文,与记近代的二文有关,可互相发明;一篇谈近代日记,以之可见其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一并录入。此版修订,又加入四篇与日本有关的谈诗短文,合成“附编”,题为”日本诗纪“。作者在字里行间体贴晚清人物的复杂情感与深微理路,“触摸历史”,还原场景,融合了学者的识见与文人的趣味。
《旧年人物》
晚清民国之际的历史,时局纷乱,人心思变,而正是在纷乱的变化中方才显现出人物的性情与品格。平常史家喜欢的方式就是将人物放到大是大非中去表现,而作者别出心裁,所及人物景观格外不同。本书作者站在人性的立场,通过闲聊一两件发黄旧事,闲话晚清人士各自的性情,企图发掘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秋瑾等旧年人物身上更丰实的一面,而不是所谓的贴标签之类的历史定位法,并借以关照时代的变迁。所述人物虽“旧”,呈现的面貌却焕然一新。
《晚清上海片影》
自1842年开埠以后,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租界,在以其殖民地形态成为中国耻辱的标记的同时,也因快速崛起的繁荣为世人瞩目,从而理所当然地具有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桥头堡的历史地位。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西方文化,正是经由上海一隅,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为一般社会所认知和接受。本书图文并茂,撷取上海zui早的旅游指南读物、晚清上海赛马活动、车利尼马戏班来沪演出、飞龙岛自行车开张等话题,以出入今昔的漫话方式,为您钩稽与呈现晚清上海的片段影像。
《晚清人物寻踪》
本书为作者寻找晚清人物历史踪迹的学术随笔,列入“夏晓虹著作系列”丛书。此次再版经作者修订并补充了一篇文章及若干插图。作者通过记录自己自1992年以来的几次国内外游踪,以“晚清”为中介,细心辨认那些遗落在海外的先贤足迹,并与杰出的晚清人物当时的描述、评价结合起来比较古今中外,透过晚清人的眼睛看世界。作者在字里行间中体贴晚清人的复杂情感与深微理路,“触摸历史”,还原场景,融合了专家的学识与文人的趣味。
新年新书预告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
本书是词学大家叶嘉莹近几年在北京、天津两地所做演讲的整理稿,讲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词作名家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作者结合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发挥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为读者传达出词中生动、细致的生命与内涵。其中部分词作,由书法家萧丽手书,作为精美图片插入书中,将中国古典诗词与书法作品结合,使读者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微信号 : boyabook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