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超越了文化和社会差异。人类学家早已发现,爱情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它令我们依恋,痴狂,甚至谋杀。我们也发明了很多单词来形容爱情:“怦然心动”“如胶似漆”“七年之痒”……
但驱动这些行为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如此多的情绪变化?这些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以至于爱因斯坦也曾发问:到底如何用化学和物理学,来解释初恋这一重要的生物现象呢?
爱是什么呢?丨giphy
根据神经科学家萨米尔·泽奇(Semir Zeki)的说法, 即便爱情和其他情绪状态源自同样的大脑区域,它的神经基础仍然非常独特。而通过大脑扫描和生物化学的研究,科学家们正逐步揭开这种独特性。
欲望驱动
你是否曾被某人的身体强烈地吸引着?你们之间突然天雷勾动地火……
这就是爱情的“欲望”阶段,即生理上的性兴奋。欲望存在于很多物种之间,它的背后是演化的目的:寻找交配对象来传递基因。欲望的驱动力是我们的 性激素,例如睾酮和雌激素——它们在男性和女性体内都有分泌。值得一提的是,睾酮不仅会增加男性的性欲,似乎也会影响到女性。
爱是一场探戈丨giphy
除了欲望,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还总结了爱情的其他两个阶段: 吸引和依恋。这三个阶段由大脑中不同的化学物质参与,例如“吸引”阶段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以及“依恋”阶段的催产素和加压素等。它们调控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让我们和他人产生联结,并维系着和恋人的关系。
费舍尔认为, 爱情始于这三种感觉中的任何一种。
为爱痴狂
当你坠入爱河时,为什么整夜都在想着自己的恋人?你可能头晕目眩,小鹿直撞,甚至寝食难安。
首先,与上瘾行为有关的物质,即 多巴胺发挥了作用。费舍尔和泽奇均发现,恋爱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它和我们的动机、需求以及正向情感等有关。在该过程中,大量的多巴胺由奖赏系统中的腹侧被盖区(VTA)释放,随后进入尾状核和伏隔核,从而让人产生上瘾的感觉。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用爱来奖励自己。
红玫瑰还是白玫瑰?丨giphy
但这也意味着,被拒绝会让你更加痛苦。正如费舍尔在TED演讲时所说:“当你被甩时,你只想忘了这个人,继续自己的生活。不,你只是更爱他们了。”当你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时,大脑的奖励系统会更加活跃。
分手快乐丨giphy
体内的 去甲肾上腺素也在影响着恋爱时的感觉。它能让我们流汗,心跳加快,食欲下降,甚至失眠。此外,这种激素也会让我们在压力状态下保持警觉。
人们常说痴情的人像个傻瓜,有诸多证据印证了这一点。
发表于《神经影像》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爱情可能会让我们丧失批判性社会评估的能力。这是因为负责执行、判断和逻辑能力的额叶皮层的活动减弱,让我们忽略了他人的缺点。此外,大脑中响应威胁的杏仁核的活动也会降低,于是我们和恋人变得更加大胆,好似冲昏了头。科学家们还猜测,恋爱中的人有过度痴情的行为,可能和体内5-羟色胺水平的降低有关。
永恒的爱
恋爱中的你们已经私定终生了?
其实,这不仅仅是对爱情的一种形式上的承诺,也可能和 催产素和加压素有关。
在性高潮的时候,我们的体内都会释放催产素。催产素可以促进分娩和哺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在夫妻和情侣间的结合中发挥作用,能够让双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家们通过草原田鼠的研究发现,催产素和加压素能够促进单配偶现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忠贞”。不过,这一效应是否适用于人类还不清楚。
为爱鼓掌丨giphy
随着体内某些激素恢复正常,爱情最初带给你的感觉可能逐渐消退。然而,爱情仍然能够变得深刻长久。费舍尔等人研究了平均结婚约21年的夫妇后发现,他们大脑中多巴胺大量存在的脑区,就和刚恋爱的情侣的一样活跃。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giphy
爱很复杂?
海伦·费舍尔认为,爱情并不只是单一的情绪,而是一系列从高到低的情绪。然而,也有科学家反思,我们对爱情的诸多科学定义并不完全正确,以至于需要重新审视相关的研究。
大脑和身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很难将爱情精确还原为各种各样的反应机制,想用化学物质干预爱情也更不可能了。
爱有秘籍么?丨giphy
那么当我们谈论爱情的科学基础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也许,是一份 科学恋爱指南。例如,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恋爱中的男性可能更加注重视觉,女性则更在意细节。始终让恋爱拥有新意,则能让多巴胺长期流动。以及,恋人之间的眼神交流,能促进激情和爱意等。
当然,将这些发现付诸实践可不容易。这个时候请不要沉浸在自暴自弃的情绪里,不如换个角度好好想一想,也许生活触手可及的 “人性科技”能够给你新的灵感。
所以,当我们再陷入恋爱的甜蜜烦恼中时,可以试试用新的视角看待它。
拥有你就拥有全世界丨giphy
因为爱情其实也很简单,坦诚面对、拥抱彼此,享受心灵相通、情绪奔涌的美妙之处,爱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https://neuro.hms.harvard.edu/harvard-mahoney-neuroscience-institute/brain-newsletter/and-brain-series/love-and-brain
[3]ted/talks/helen_fisher_the_brain_in_love/
[4]Abend, G. (2018). The love of neuroscience: a sociological account. Sociological theory, 36(1), 88-116.
[5]Acevedo, B. P., Aron, A., Fisher, H. E., & Brown, L. L.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2), 145-159.
[6]Aron, A., Fisher, H., Mashek, D. J., Strong, G., Li, H., & Brown, L. L. (2005). Reward,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4(1), 327-337.
[8]Cornwell, J. (2009). The neuroscience of love, mysticism and poetry. Brain, 132(11), 3187–3190.
[10]Kellerman, J., Lewis, J., & Laird, J. D. (1989). Looking and loving: The effects of mutual gaze on feelings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3(2), 14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