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家,你会想起什么?
父母的嘘寒问暖?童年的快乐无忧?最平静安然的港湾?还是,冲突争吵的牢笼?
导演王子逸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拍摄了《别告诉她》。从美籍华裔女孩比莉的角度出发,拆解了东方家庭关系的种种问题。
这部电影,是李安导演2019年的最爱。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将它评为年度「十佳独立电影」,金球奖也提名最佳外语片、最佳女主角。
欧美观众纷纷被折服。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 比莉的脚步,思考传统、亲情、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下文涉及剧透)
0 1
和部分北漂、沪漂年轻人一样,6岁移民美国的中国女孩比莉,生活窘迫、迷茫。
她年近30,梦想濒临破灭,时不时还要靠父母接济。
雪上加霜的是,一向亲密的奶奶患癌,时日无多。
家人们一致认为,不能将病情告诉奶奶,得让她快快乐乐过完剩下的日子。
为了不让奶奶有所察觉,又能陪她走完最后的路,他们甚至想出了一个绝妙好计:
谎称比莉的堂弟要结婚,以此为借口,从美国、日本各地赶回老家长春。
受西方教育的比莉对此很不以为然,当然应该告诉奶奶!
隐瞒病情,既不尊重人,在美国还是犯法的。
从日本归来的大伯给比莉上课:
你在西方待得太久了,觉得生命是个体的。东方人把生命看成是集体的、家庭、社会的。你想告诉奶奶实情是怕担责任,告诉她,你就没有心理负担了。
我们之所以不告诉奶奶,是为了分担她的思想压力。
两种完全相反的决定,其实有着相同的出发点: 爱。
西式的“爱”更尊重个人意志,东方的“爱”则充满集体主义精神,充满家庭责任感,但也意味着沉重的包袱。
想想我们从小听到的这些话,“都是为你好”,“要为家人着想”,“长大你就明白了”。
美国人的想法在东方传统观念面前,显得天真、不管不顾。
0 2
观念的冲突,早在奶奶患病前就一直存在。
当年,父母不让比莉回国参加爷爷的葬礼,理由是不能荒废学业。
比莉很受伤,她觉得这斩断了自己和家乡、亲人的联系,她关于故乡的美好记忆被无情扼杀了。
父母对比莉一向是既关爱又打压,父亲给她生活费,母亲则奚落她,“又破产了吗?”
母女之间的控制与反抗,逃不掉,放不下。
而回到老家,七大姑八大姨拼财产,比孩子前途,比谁的工作更好,谁的婚姻更美满……
这些问题,琐碎、现实,没有年轻人会喜欢,却又无法回避。
其实别说中国和美国,就是一线城市与老家,人们的观念也很不同。
在上海,40岁单身女性可以很潇洒;回到老家,多半会受到亲戚们的围攻。
在北京,你可以做一个漂泊的艺术家;在老家,会被视为不负责。
在深圳,你每天发奋工作相信可以改变命运;老家的父母经常打电话劝你回去过安逸日子……
你不胜其烦。但,爱、牵挂也是断不了的。
影片中,在婚礼上,大伯对自己多年留日打拼,没有照顾好母亲(奶奶)很愧疚,一度泣不成声。
选择漂在大城市的我们,同样无法陪伴父母,有朝一日,会不会也像他一样无奈、内疚?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让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在两种观念的冲突中摇摆不定。
我们一次又一次斩断、又寻找与家的连接,重塑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0 3
影片对传统家庭观念也许有所质疑,但对奶奶,满满都是爱。
奶奶在八九十年代就把两个儿子送出国,有魄力。
奶奶总是一手包办各种家庭事务,有能力。
孙子婚礼上,一把年纪了,还有老战友跟奶奶“表白”,有魅力。
当然,她也有缺点,比如,爱面子。
可优点更多,她擅长社交、富有生活智慧、 思想前卫,还为单身的比莉辩护,“女性要先立业再成家”。
某种程度上,奶奶就是一个老年版的比莉。
影片不只是讨论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更是回归到家庭和人,推动比莉回溯自己生命的源头。
我们,多少都会受到祖辈、传统的影响。
家,有束缚,但也有传承。
片末,比莉走在纽约街头,挺直了腰板,大声喊了一声,“哈”。这是奶奶教她的练功方法。
那一声,像是把先辈(奶奶)的能量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里,唤醒了真正的自我。
漂泊久了,我们会忘记家的温馨和甜腻,也避免了家的束缚和纷争。
自由了,成熟了,自立了。
电影《别告诉她》表面在讲中西方文化冲突,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冲突,其实也是在帮助每个漂泊的人重温家的感觉。
家庭的根,可能带着脏脏的泥土,却深深扎在每个人的身上。
当你迷失,与世界格格不入,也许,那个不完美的角落,能让你重新拥有力量,疗愈自己。
重新认识家
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