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心“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49
导读

市一医院将重点打造人才引领工程,提高站位,结合医院实际规划宏大而又可操作的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推进实施杰出人才引领工程,打造一支极具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构筑广东省医疗人才高地;聚焦医学发展前沿,实施…

百余年来“方便为怀” 建高水平有温度的医院

这次广东医院最强科室的评选,对于患者来说,为他们就医选择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对医院来说,有利于科室找准自己的坐标,为今后学科建设发展提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加油鼓劲。

近年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特色”办院,建立起区域性强科和全国性特色专科,学科建设成效不断。医院依托重点学科,着力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疑难疾病诊疗多中心。目前,医院共有专业学科73个(其中临床专业学科56个,医技专业学科17个),其中消化内科、老年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普外科、血液内科、骨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等19个专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国家药品临床实验基地;临床分子医学及分子诊断实验室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

2019年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20周年。在此之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正式挂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为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以及市高水平建设医院项目。

未来市一医院的学科发展方向是怎样的?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卫生强市”“健康广州”建设的大背景下,未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以高水平医院建设为契机,以广州消化疾病中心为龙头,加快构建具有引领效应的一批高水平专科群,如广州老年疾病诊疗中心、广州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广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中心、广州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广州老年骨科微创诊疗中心、广州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广州血液净化中心、广州分子诊断中心等。

市一医院将重点打造人才引领工程,提高站位,结合医院实际规划宏大而又可操作的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推进实施杰出人才引领工程,打造一支极具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构筑广东省医疗人才高地;聚焦医学发展前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推动基础与临床研究,打造从基础到转化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高校平台,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培养优秀的研究型医生和卓越的临床科学家队伍,使医院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同时,提升医疗服务人文内涵,彰显医院一百二十年来“方便为怀”的气度,建设高水平有温度的医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黄逸辉

以“1357计划”为抓手

创现代化临床研究型医院

“以‘1357计划’为抓手,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专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临床研究型医院。”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新任“掌门人”、院长黄逸辉,对医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今年迎来115周岁“生日”的医院,不仅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拥有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优势学科。

医院将进一步推动优势学科的临床、科研发展,瞄准建设广州市重点特色医院为目标发力,擦亮烧伤治疗品牌。

“1”是一个目标,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专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临床研究型医院;“3”是推动品牌提升、学科建设、党建文化三大工程;“5”是打造五大重点专科,以点带面带动医院发展;“7”是以七大措施擦亮医院软硬件品牌、助推学科发展。

目前总投资4.5亿元、总建设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和医技楼建设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计划将在2020年12月交付使用。

建成后,医院可开放病床数将达到1500多张,为医院下一步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 信息时报全媒体记者廖温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长 葛林虎

强化内涵建设和国际学习交流

搭建平台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口腔专科医院,是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实践基地,实行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所的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形成特色,医疗技术水平与日俱进。如今,医院开展的微创、舒适化、数字化诊疗、颞下颌关节、疼痛、儿童口腔诊疗等特色服务,已在华南地区形成一定特色和差异化优势。2019年,医院“牙颌面畸形的数字化治疗”“内窥镜微创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涎石病”成为广州市特色技术建设项目,“全口义齿修复的规范化操作”成为广东省适宜推广技术项目,种植科获批“广州市临床重点培育专科”。在复旦大学公布的2018年华南地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医院名列第四。  强化国际学习交流,开拓国际视野。近年来,医院先后选送将近百名学科骨干及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学习,目前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约占师资队伍的30%,国际化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助力“健康湾区”建设。2018年,医院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口腔健康联盟,为粤港澳在口腔健康研究、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搭建良好平台,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增强。  把争创群众满意的国内一流创新型口腔医院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患者健康为中心,不断推进医院内涵建设,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文/ 信息时报全媒体记者廖温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周新科

三大品牌成特色

专科联盟为民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广医五院)是广州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附属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示范医院。医院坚持奋力朝着实现建设成为广州市东部区域医疗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医养中心的新目标稳步前进。

医院以康复医学技术和泌尿外科、肿瘤综合治疗为品牌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与预防保健为一体,现已发展成广州东部最大的市属三级综合公立医院,是黄埔区首家超千床的区域性中心医院。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为广大患者提供独特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技术和亲情式的人文康复护理服务。微创外科技术是医院泌尿外科最具特色的品牌,泌尿结石的微创治疗、输尿管软镜的应用、输尿管闭锁复通的微创处理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广医五院还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强强联合在广州东部共建儿童肿瘤合作病区,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肿瘤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专科引领作用,组建跨区域间特色专科联盟,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让更多患儿享受公平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王葳)

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附属穗华口腔医院院长赖仁发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一切以患者满意为中心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本次入选“2019广东最强科室民营口腔医院推荐”,这是暨南大学附属穗华口腔医院继荣获《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之后的又一荣誉。“厚德行医,彰显卓越”,暨南大学附属穗华口腔医院依托于暨南大学的百年人文底蕴,以及暨南大学口腔医学40余年的优秀临床经验总结,拥有众多口腔医学博士、硕士及教授、副教授及国际医师常年坐诊,通过举办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和研讨会,为行业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持。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导下,不断提高口腔临床技术实力,竭诚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居民。(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广州市中医医院院长祝维峰

医研教防保健多位一体

“艺精德高”驰誉海内外

广州市中医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有荔湾区珠玑路(院本部)、白云区横滘二横路(同德围分院)两个院区、同德门诊部和五羊门诊部两个下设门诊部。

80余载峥嵘岁月,广州市中医医院一直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以“艺精德高”蜚声杏林、驰誉海内外,荣获“省文明中医医院”“省百家文明医院”称号。2012年成为广东省博土后创新基地,2016年成为首批健康医院,2017年成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8年成为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学院。

珠玑路院本部开放病床600张,设专业科室20多个,专科(专病)80多个。同德围分院开设病床205张,设专业科室15个,专科(专病)50多个,医院医疗技术、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目前医院在职人员逾千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8人,省、市名中医12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8名,教授56名,副教授33名。

目前,医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及建设项目4个,分别是肿瘤科、脾胃科(消化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9个,分别是心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针灸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骨伤科、急诊科、溃疡性结肠炎专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专病、脉管炎(周围血管病)专病;广东省中医名科1个:脑病科;广东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分别是内分泌科、肺病科(呼吸内科)、乳腺外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邢洲

重点专科齐齐发力

整合资源走集成化发展路

做强专科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广医二院明确的学科进阶路径。近年来,医院持续提高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水平,心血管内科和疼痛科学科建设和治疗水平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方面,医院充分发挥心血管疾病学科群和神经疾病学科群的龙头和辐射作用,依托心血管疾病、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平台优势,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急危重症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联盟,胸痛、卒中中心建设卓有成效。医院胸痛中心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认证,卒中中心获得国家级认证;广州市胸痛、卒中中心质量控制中心均挂靠医院,通过不断加强中心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一直为构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而不懈努力。疼痛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自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疼痛病房以来,至今已有30年历史。近十年来,疼痛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科室利用微创治疗技术与中西医治痛技术融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创建首家广东省疼痛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9年成立广医二院医联体难治性癌痛联盟,为疼痛学科的规范化发展注入了活力。下一步,医院将整合更多相关专科以及众多的专有技术、新技术,走集成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专科实力,造福患者。 (文/ 信息时报全媒体记者廖温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 陈德

沉淀:“柔心济世 尚道精医”

目标:妇产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柔济医院)拥有120年历史,百年发展历程沉淀了医院“柔心济世 尚道精医”的“柔济”文化气质,成为医院建设与发展的精神之魂。广医三院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医院以“柔济”文化建设为引领,向内凝聚员工共识,向外树立医院品牌,通过打造与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相适应的文化生态,构建人文医院,促进医院医疗服务体质增效,推动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全面发展,将医院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国内一流的国家高水平医院。

医院强不强,关键看学科。广医三院妇产学科由享有“南梁北林”之称的妇产科泰斗梁毅文博士等创立,目前设有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

医院坚持“学科强院”的办院方针,发挥妇产科学科优势,遵循“龙头带动、强化优势、培育特色、重点突出、统筹发展”的学科建设原则,巩固和促进医院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学科的建设,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和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进一步发挥妇产科学学科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集中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生长点,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学科建设梯队,向着创建妇产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奋进。

(文/ 信息时报全媒体记者廖温勃)

市十二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坚

凝练专科发展方向

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专科发展对医院整体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专科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医院以优势专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职业病科等作为纽带,通过人才带动专科建设,通过专科建设推动医院发展。我们通过凝练专科发展方向发挥科室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打造重点专科,打造标杆科室。医院构筑学科基地,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构建实验室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和支持医务人员技术创新,聚焦疑难重症疾病诊治的突破,开展高精尖技术,追踪国际前沿领域,推进医院各学科医疗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最强科室的评选活动,可以动态反映医院科室水平,促进医院打造特色专科建设,也利于科室找准坐标为科室建设发展提速。同时也对医院建设产生正面影响,上榜科室为医院其他科室树立标杆,促进医院整体发展。实力中青年医生的评选,是对中青年医生能力的肯定,为科室梯队建设、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最强科室的评选活动,也让求医者可以更精准更快捷地找到合适的医生,大大方便患者就诊。

(文/ 信息时报全媒体记者廖温勃)

佛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效仿

夺中医医院综合竞争力“八连冠”

五方面创新推进“登峰计划”落实

感谢这样一个颇具公信力且方便就医的平台,将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医疗服务优势、诊疗标杆全面呈现,指导公众精准问诊。

佛山市中医院作为全国地级市中医医院综合竞争力“八连冠”,在两届评选中先后有4个专科入围“最强榜”(其中,中医骨伤科已是二次入选)。今年,医院作为佛山市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重点建设单位,主要从5方面推进“登峰计划”的落实:一是疑难复杂疾病临床诊疗水平方面,建设质量与安全体系;二是科研创新、论文、项目方面,提高研学产转换能力,以及获得这些项目资金资助的配套能力;三是医院组织能力方面,增强承担社会责任能力、运营和管理能力;四是患者体验方面,加强医院人文关怀;五是基于跨界技术的融合,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要通过立机制、揽人才、建体系、搭平台、设中心、出成果。重点是扬长,兼顾避短。通过顶层设计希望在临床专科建设上,进一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助力广东中医药强省的建设,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文吉)

好大夫口腔院长廖崇元

打造硬核口腔团队

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影响咀嚼、发音等基本功能,而且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

未来口腔行业不只是修复缺牙这么简单,更应帮助老百姓建立全周期的口腔健康管理,促进全身健康。好大夫口腔将积极推进DNV国际医院管理认证工作,从医疗质量、服务流程、客户体验等方面接轨国际标准;加强学术交流,设立疑难种植中心,引进数字化诊疗体系,推广无牙颌即刻负重、穿颧穿翼等先进种植技术,帮助更多高龄疑难病例实现当天种牙、当天戴牙;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将口福行动公益种牙做实做大,成为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