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为什么对苏联有利?-40℃的寒冬不仅仅会冻死人,更糟糕的是摧毁了德军补给线。
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制定了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资源,最后进军莫斯科。但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军事行动失败,巴巴罗萨计划被迫推迟一个月,这导致了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
秋季大雨造成的泥沼,以及冬季的酷寒,使德国无法运送更多的食物和燃料,随着战事的进展德军的补给线也不断拉长。更糟糕的是元首的偏执,居然没给士兵准备棉衣,幻想在冬季前结束战争。
在开战前,德国的后勤部有所察觉,他们向元首提出了警告却被忽略,2000公里的战线过于漫长。整个德国的计划是假设在5周内击败红军,到时德军将能取得完全的战略胜利,只需要少数装甲机动部队补给必要的石油便能占领整个国家,因此并不需要担忧5周后的补给问题。这一假设基本上是基于之前苏芬战争上红军得表现所做出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彻底失败的不切实际。
德军装甲师最快一周推进了300英里,但德军的补给线却很难跟上进攻的速度。由于苏联铁路轨距的差异,苏联留下的铁路基本无法使用,补给困难严重拉低了德军的闪电战。在波兰的铁路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但深入苏联境内的铁路和道路基本无法使用。
德国陆军的后勤将军“爱德华·瓦格纳”宣称:“我们已经到达人力和物资资源的极限了,我们即将面临寒冬的危险威胁。”
在1941年的冬季,德国士兵没有棉衣,德国高层几乎毫无准备,由于交通运输能力有限,大量的棉衣被堆积在乌克兰,要命的是天气已经降到-30 °C,士兵们穿夹克的瑟瑟发抖,如果元首还有理智,就应该让所有前线的士兵撤退到乌克兰,为了运作暖炉和暖气,德军不得不把缺乏的汽油用来当作燃料。而苏联士兵却配备了温暖加衬的大衣,有衬底军靴,以及覆盖毛皮帽子。
寒冷冬季彻底摧毁了德军的补给线,坦克和卡车引擎故障,飞机的引擎冻结,就连运作的汽油也会冻结。苏联则用不会冻结的柴油,在冬季严寒下,红军仍有可能进行机动性的作战。丧失理智的元首,下令德军部队必须死守他们的据点,被堆积在乌克兰的棉衣无法使用,同时没有抵御寒冬的避难所,德军只得在原地驻扎挨过严酷的冬季。
这让“曼斯坦因”头疼不已,于是提出了一个主张“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不必事必躬亲,不必过问前线具体军事指挥,不要干涉前线将军的工作,要放手让前线将军去打好自己的仗。”
“古德里安”不得不经常从前线坐飞机返回德国大本营,紧急面见希特勒,说服他一些错误的军令。进攻苏联失败以后,古德里安在战场上为了维护士兵的利益抗命撤退,更是当面指责元首的错误,惹恼了德军高层。更是因为军事问题不断争吵,“古德里安”最终被撤职。
德军的500万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棉衣和军火都是必备品,2000公里的战线已经耗尽了德国的补给。而苏联士兵可以以逸待劳,就近从当地运输物资补给。再加上美国的参战,苏联获得了更多的后勤补给(牛肉和猪肉罐头),苏联的一块黑面包足够吃上好几天。
受到德军的炮火打击和空军轰炸,苏联的食物补给也出现了匮乏,(1945年)苏联的食物生产量只有4730万吨(1940年的一半),战争导致劳动力缺乏和农业不足,但还是比德军的2000公里战线好上太多。可以说双方都在崩溃的边缘,德国虽然没有攻下苏联,但他们在半年时间内便夺下了苏联庞大的领土(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一大片莫斯科西部),总共50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如果美国没有参加战争,德军或许能撑到苏联崩溃。
寒冷冬天中补给困难,随着时间越加的恶化,气候的不适,食物的短缺。过长的战线都注定着德军走向失败,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止,德国陆军都处于短缺补给的窘境。寒冬摧毁了德军的后勤补给,自大的元首更是不准备棉衣,输掉了整场苏德战争。二战结束时,总计苏德有数百万人死于寒冷、饥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