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人的保护神,因朱元璋的一次册封,结果成贪污腐败的神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84
导读

他也大力封赏了那些跟随自己一路走来的有功之臣,但是,他还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那就是大封天下城隍。 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他彰显自己作为君主的威严举动。他封的城隍并不是所有城隍都是一样的,他们其实也像朝廷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5000多年以来的历史积淀,为它积蓄了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说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可以说,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城隍文化。

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就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这里,说到所谓的城隍文化,想必大家对于2015年发生的广州的城隍爷金身之争,都有所耳闻吧。此次争论的起因,在于2015年广州重修城隍庙时,庙宇修好了肯定要请回城隍爷。如果,没有一尊像样的城隍爷坐镇,那么,即使屋子建得再高大上,也没有什么意义。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广州人才满心欢喜地去佛山,想要迎回当年供奉在广州城隍庙的城隍爷金身。

原本,在众人眼中水到渠成的事,却到了佛山之后发生了大变故。谁也不曾想到,佛山竟然坚持说现存于佛山祖庙的城隍像是他们自己打造的,并且,一直以来都供奉在佛山从未移动过。此话一出,真可谓是捅了马蜂窝。然而,广州方面却坚持称自己要迎回的就是广州城隍庙的城隍像。

总之,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所有的吃瓜群众,看得是眼花缭乱。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广州方面,立即让市委档案馆搜集相关史料,力图追寻广州城隍庙的下落。

这里,想要了解这桩无头公案,我们不得不分别介绍一下广州和佛山这两个地方的城隍身世。

有关城隍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个从乞丐一路问鼎皇位的男人,可以说是自带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生逢乱世对于一个既有野心又有本事的男人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常言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对于武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对于靠武力起家的朱元璋来说,其武力值必然是不低的,而且,他还是一个相当有政治手腕的人。从正常情况下来说,通常靠造反登上帝位的人,他们成功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大肆封赏那些跟随自己同甘共苦的有功之臣,以践行自己当年,所许诺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

但是,我们这位皇帝的行事风格,显然与其他人不太一样。虽然,他也大力封赏了那些跟随自己一路走来的有功之臣,但是,他还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那就是大封天下城隍。封赏有功之臣,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他大封城隍的用意是什么呢?

对此,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他彰显自己作为君主的威严举动。而且,民间还传说:他因为从小在土地庙长大,所以,在自己发达之后饮水资源不忘故土,因此,大封天下城隍。但是,这种说法显然不太合理,如果,他是为了报恩,那么,封土地爷不是更合情理吗?

相比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显然更容易让人接受。

这第二种说法出自正史,正史中很明确地揭穿了他大封天下城隍的用心所在。想要弄明白其用心所在,我们就得先从城隍的作用来看。他封的城隍并不是所有城隍都是一样的,他们其实也像朝廷里的官员一样,被分为了三六九等。根据地域不同,其称号和职权也有所不同。

首先,京都的城隍被封为帝,能与人间的君主一样同享一个“帝”字,其自然也是众城隍的领头者。它的作用大概就像朝廷里的御史一样监察百官吧,而它所监察的对象,想必就是它下面那些小城隍吧。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将开封平除等四个城市的城隍,封为了都城隍。

据猜测,它们的职权可能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长官。而再往下的各州,府,县城等的城隍,则授予爵位,而这些城隍应该和现在的市长,县长差不多。

然而,之前提到的广州府城隍,其封号是“监察司氏威灵公”,相当于当时的正二品公爵。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正二品公爵的地位可是不低的,因此,它的权力也一定不会小。而南海县的城隍,则被封为“监察司氏威灵伯”,这个封号也相当于当时的正四品伯爵。

刚开始时,城隍只是民间百姓信仰的城池守护神,在民间百姓心中,这位神仙能够庇佑一城百姓的安危。而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则赋予了其新的职能,那就是:监察阴阳二界,掌管因果报应。严格来说,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心理战术。通过将城隍在人们心里的地位神化,而达到震慑朝中官员以及百姓的作用。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事非结底自分明。”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的初衷是好的,他这一手段也无疑是高明的。然而,他的一番辛苦谋算,却还是抵不过人性的贪婪。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封建帝制的影响下,城隍爷身上的担子,想必是非常重的。

当各地贪污盛行,腐败成风之后,他赋予城隍爷那点所谓的监察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虚拟权力,自然就不值一提了。人总是容易被同化,神仙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后来的各种民间传说之中,城隍爷渐渐也成为了一个贪污腐败的神仙了。

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的雍正皇帝同样想利用城隍,来肃清天下风气。为此,他针对城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他将某些地区的城隍进行了升级,即:加官进爵。正是在这样大封天下城隍的情况下,广州的“监察司氏威灵公”,被升为了“广东都城隍”。但是,在此之前,广东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省城隍了。只不过它属于京官,因此,它的城隍庙并不在广东,而是和其他12个省的城隍一样,被供奉在位于京城的城隍庙之中,不能常年享受广东人的香火供奉。

然而,位于广州的府城隍像,却是一直都存在的。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府城隍升为都城隍,本就是喜事,而且,都已经改朝换代了。所以,明朝时期的城隍爷像,自然是不能再用了。因此,许多地方重新塑造了新的城隍像,为了供奉这些新的城隍像,他们有的则把原来的城隍像移到其它庙宇中供奉,又或者是为其重新建造了城隍庙。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为了省事,换汤不换药,仅仅只是将原来的城隍像,改了个名号而已。而广东的城隍像,恰恰就是用了这种方法,仅仅是当时的地方长官将其改换了名号,修改了相关记载罢了。

因此,当年供奉在广东城隍庙的城隍像,其实,它的历史还是颇为久远的。

说到这儿,相比大家还是不明白,既然广东城隍像一直供奉在广东的城隍庙中,那么,它为什么又会到了佛山呢?毕竟,佛山只是一个镇。

所以说,这里如果供奉的话,那么,也只能供奉一个镇城隍,二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地方行政机构中,只有府、州、县三个级别才能供奉相应的城隍。镇一级的行政单位,自然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清朝皇帝则进行了改革。

某些经济发达的镇级行政单位,便渐渐突破了这个制度,强行供奉了属于自己的城隍。清朝时期的佛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人口因素等,得以供奉属于自己的镇城隍。但是,毕竟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朝廷法律的,因此,他们只能将这些城隍庙称为“别庙”。

也就是说,这个庙是上级城隍庙在这个地方设置的“附属庙宇”,而他们庙中供奉的城隍像,自然也要从上一级城隍庙中迎回来。上文我们提到,当清朝皇帝对各地城隍进行升级时,广东没有重新塑造城隍像。而此时,庙中供奉的还是原来的旧城隍,当这尊旧城隍佛山迎走之后,他们自然不得不重塑新象。

如此一来,广东为何会一口咬定佛山的城隍像原本是属于他们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无论是明太祖,还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他们都想借城隍的监察之职,来维护社会的风气。然而,事实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人们固然敬畏神灵,也固然害怕因果报应。但是,欲望是一个很强大的东西,有时它甚至能驱使人们忘却自己的信仰和心中所害怕的东西。

因此,想要维护天下正义和社会和谐,单单塑造一座座精美的城隍像是不够的。心理战固然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这并不是它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想维护社会的清正风气,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教化人民开始。只要人心正了,社会风气自然也就正了。

所以说,想要维护社会和谐,还是要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行呀。

参考资料:

【《五礼通考》、《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明史·太祖本纪》】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