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那天看到这样的一条新闻的时候,内心感到十分震惊,怎么说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居然宁愿自己身负法律责任也不要孩子了。
事情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河南民警接到一则报警之后赶到现场,在高速路口发现了这名男孩,男孩说自己成绩没有考到95,妈妈就打他,然后还把他丢在这里。民警了解情况之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母亲,结果这个母亲坚称自己不要他了。民警无奈之下只好先带回局里,最后男孩的叔叔带走了孩子。
这件事情被曝光之后,网民议论纷纷,对于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真的不敢苟同,打骂孩子并把孩子遗弃,是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的。
其中一位网友是这样评价的:当我们觉得这个事情主要还是母亲的问题的时候,孩子还觉得是自己真的错了,这才是最可怜的。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接受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会这样,但我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作为父母,我们的确是可以理解这位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我也希望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有以下三点的认知。
孩子是独立个体而不是附属品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让他们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目标。有不少父母会把自己曾经没做到的事情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由他们来完成。俗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很反感父母把他们的理想,交托让我们去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虽然孩子是因为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但不代表我们有权利去改变孩子的人生。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不明事理的时候,保护他们避免掉入陷阱。在他们需要温暖的时候,陪伴着他们。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应该是互帮互助的,他们帮助我们更懂得如何去爱,而我们要帮助他们如何做人。
成绩不是唯一评判标准,心理健康更重要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以及环境的影响下,部分父母会把孩子的成绩看得非常的重要。仔细想想在我们对孩子高要求的同时,难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
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之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准则来要求他们,采取暴力的措施也只会让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你不要用冰冷的成绩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李玫瑾教授说过:“管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事,家长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每天放学问他在学校过的好不好,有没有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不是只问成绩。”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应该只看重他的成绩或是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综合考虑品性等方面。成绩能够等孩子慢慢来提高,但如果因为成绩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那可能会变成不可逆的心理阴影。
父母要与孩子共同学习进步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真的非常重要,因为科技的发展,信息更新的非常迅速。隔一段时间再去看网络上的东西,可能就跟之前看的天差地别。
当我们要求孩子之前,首先自己就要做好榜样,比如想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自己平时就要有一定的阅读习惯。你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段一起看书,这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增强很多。如果你在以高要求的标准要求孩子的时候,自己在一边悠哉悠哉,孩子心里难免会出现不平衡的心理。
枕边育儿寄语:
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自己情绪管理和心理建设的过程,当孩子没达到父母心目中的期望时,你能否理性看待,你的期待带给孩子是负担还是动力,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好好的思考这两个问题。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