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冯友兰,为禅学研究开创了哪些先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07
导读

冯友兰与胡适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大家,也为禅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禅宗的讲道和修行方法,冯友兰提出了两点,一是「不道之道」,二是「无修之修」。但胡适的研究是以一名学者而非信仰者…

中国哲学体系中,最大的流派为儒、释、道三家,对想要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来说,这三家都是必须研究的。历史上曾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禅学提出过见解,

冯友兰与胡适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大家,也为禅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友兰:静默的哲学一禅宗

冯友兰认为,佛学并不等同于佛教,正如道家并不等同于道教一样。儒家更应该被视为一种伦理思想,而非宗教。

虽然佛教是宗教,但佛学所指代的不过是佛教中的核心哲学思想。而道家与道教,两者不仅不同,还刚好相反。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提倡顺应自然、无为;道教则是个拥有多神崇拜的宗教,它追求长生方术、得道成仙。

冯友兰在研究中,将中国佛学看成是一种社会思潮。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他将禅宗称为「静默的哲学」。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冯友兰认为,在中国,佛学分为「中国的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两种。

「在中国的佛学」指的是存在于中国但却没有跟中国的文化或哲学接触,也没有对中国的精神发展起过作用的佛学。这样的宗派只遵从印度的佛教传统及哲学思想,例如相宗,它们由于没能很好地在中国实现本士化,所以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销声匿迹了。

「中国的佛学」的代表就是禅宗。佛教的中道宗跟中国的道家思想相合形成了禅宗。禅宗实现了佛学跟中国哲学的巧妙融合,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佛教派系。禅宗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友兰认为禅宗的来源可以推至道生。道生是晋末高僧,曾在庐山潜心修炼七年,倡导「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说,受到「日学僧」的猛烈攻击,但仍然坚持己见,后终被证实。

道生与慧远、道安等高僧一起,将中国的儒道思想融入佛学,对中国佛性理论、禅宗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冯友兰的书法

关于禅宗的讲道和修行方法,冯友兰提出了两点,一是「不道之道」,二是「无修之修」。

禅宗里有「第一义」的说法。第一义即「无上甚深之妙理」,是彻底圆满的真理,而这个佛法真谛是不能被说出来的。

在许多禅师语录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禅师在回答弟子们的问题时答非所问,或是顺口胡言。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正是为了让弟子明白,他们所问无解,不可回答。

禅宗的修行方法,冯友兰称之为「不修之修」。但不修之修并不是说不去修行,而是不必「有心而为之」。

「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会造新业,而以「无心」做事オ是自然地做事,才能「善不受报」。人们修行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有好的结果,而是在于不引起结果,所以禅宗的修行,并不需要专门的外在形式,在日常之中修行即可。

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跟平常人无异,圣人做的事也即平常人做的事。修行者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还必须再从圣入凡,继续做日用平常的事。冯友兰称这种修为是一种「精神的创造」。

△冯友兰的作品

胡适:纯学术角度研究禅宗第一人

在中国哲学研究史上,胡适的禅宗研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研究内容包括早期禅宗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且还对禅宗的思想内容做了探讨。

胡适采用怀疑精神和科学实证的态度及方法研究禅,他取舍和辨别史料的真伪,从实证主义角度进行史料的论证,这也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建立现代学术规范的学术实践。

不过胡适的这种考据型的学术研究,在当时也遭到了太虚大师等佛教徒的强烈反对。因为从宗教的角度看,对宗教历史的证伪会让人们的信仰产生动摇。

除了宗教人士之外,当时的不少学者也并不认同胡适的做法。但胡适的研究是以一名学者而非信仰者的立场进行的,他所做的准确而精密的历史考证,在今天看来,对于研究禅宗的贡献是巨大的。

△胡适,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的禅学研究跟冯友兰一样,同样始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胡适在写《中国思想史》的时候,禅宗部分他越写越觉得疑惑,写到六祖惠能时,更是因为犹豫不決而再也写不下去了。

胡适觉得自己当时所找的大部分材料都是经过妄改和伪造的,可信度极低。想要作一部禅宗信史,只能找唐代的相关禅学资料做参考。而当时要找唐代的资料,要么去日本,要么去敦煌。胡适的这种实证精神,让他独辟蹊径,探寻出一条新的禅学研究之路来。

△敦煌壁画

胡适认为禅学的来源是印度,而且并不是佛教自己的产物。因为在古印度的宗教书《奥义书》中已有关于禅定的记载,并将它称之为「瑜伽」,它也是古代印度宗教哲学中的核心内容。

印度禅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第一在于它被翻译过来的时候,博采众说,具有折中性质,第二是印度禅宣扬通过修行安般法门来获得五神通,禅法的目的与道教神仙方术相类似,就像「无为」「无欲」能够达到「寂」的神通一样。不过印度禅的修行非常烦琐,这也为禅宗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胡适看来,道生是让印度禅得以转变为中国禅的人。其「顿悟成佛义」的提出,为主张自证自悟的南宗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唐代的惠能与神会才能够真正建立中国禅。

其中,神会可以说是胡适在禅学研究中最为关注的人物。神会是惠能的弟子,俗姓高。经胡适考证,神会是在熟读了《五经》《老子》和《庄子》之后オ出家的,所以胡适认为神会的学问大大超过了惠能。

而且通过整理敦煌写本《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六祖坛经》等资料,胡适提出,神会才是「中国禅宗佛教的开山宗师」。这种说法相当于将禅宗的历史彻底改写了。

而且胡适指出,《六祖坛经》的真正作者并不是惠能,而应该是神会,至少重要部分应该是神会写的。

原因是《祖坛经》中许多部分均与《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相同,后来出现的《坛语》,思想文字也很接近《六祖坛经》的敦煌写本。

且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中有一段记录,说的是六祖惠能预言自己死后二十余年将有人出来重新树立宗旨。而在历史上,神会确实在唐开元二十年(734 年),即惠能死后的 21 年,在滑台定宗旨的。

胡适的这些说法遭到了当时许多禅学研究者的反对。日本禅学代表铃木大拙便曾跟胡适有过一场关于禅的文辦。

△铃木大拙,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及思想家

胡适认为「禅是中国佛教运动的部分,而中国佛教是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分,只有把禅宗放在历史的确当地位中,オ能确当了解」。

对此,铃木大拙回应说,胡适只是了解了历史、了解了禅的历史,但是却不了解禅,也不知道历史背后的行为者,禅有其独立于历史的使命。

二人观点针锋相对,主要在于胡适是从「中国思想史的『学徒』」的立场来研究历史,而铃木大拙则是从一位禅宗信徒的角度来研究禅学真髓的。

无论如何,胡适对禅学的研究,开创了禅学的学术研究先河。二人孰是孰非,我们在此不做评判,毕竟不同体系、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没有可比性,也没有判别对错的绝对标准。

009特集 《禅的入门》

C O N T A C T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太难了!

唐代长安,真的是外国人都向往的国际化都市?

快速获取知中特集《禅的入门》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