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响人类的潜力上来看,筷子,可能是中国众多伟大发明中最被低估的一个。
曾几何时,外国人还根本不会使筷子。对于当年的西方世界来说,这种古老东方的餐桌礼仪还是一种神秘的掌上技能。
▲一份浅显易懂的筷子使用说明书
“别硬撑了,用叉子吧”
1962年的英国,曾经举办过一次“用筷子吃中餐”比赛,许多参赛选手都是第一次尝试中餐,筷子手法相当不堪。
这位女士还算比较优雅,但看上去基本上啥也没吃着。
这位男士选择了放弃,直接上嘴。
居然还有夹带工具“作弊”的。
绅士大哥满地戳鸡蛋的场面,也是有点让人心疼。
过了10年,这种状况依旧没太大改变,到了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旁边的总统大人的神情,仍然像是偷看同桌考卷的学生。
然而仅过了短短几十年,如今的中国满大街都是外国人,筷子用得比我还溜。而且随着中餐的日益普遍,筷子简直在以光速火遍全球,文化渗透的速度堪比可口可乐和麦当劳。
▲有些人还开发出了独特的筷子使用场景
同样是美国总统,相比前辈尼克松,奥巴马的筷子技术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家们也老爱点中餐外卖吃。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同为灵长类祖先的后代,为什么大家一开始都用手吃,之后却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餐具系统?
这还要感谢老祖宗因地制宜的智慧。
人口大多分布于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带,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菜肴追求充分煮熟入味,多切成薄片或切丁 (俗称“下饭菜”)。食物体积较小,刀子就显得没啥必要了。
虽说叉子勺子也能完成取食小体积食物的任务,但相比之下,原理上接近镊子的筷子,还有一种格外好使的独家功能,那就是探入滚烫的锅里夹取食物,因此中国人也拥有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趣——
涮火锅!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火锅的冬天是不完整的。菜凉了?不存在的。 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现涮现吃 ,滚烫鲜香,不仅暖和,还不耽误聊天,这场景之所以能够存在,筷子功不可没。
不过万能的筷子有一点不好,就是费木头,对环境不太友好,此时你需要一双折叠筷,方便又环保,可折叠便于清洗,随身携带也不占地儿,还能把老祖宗的好玩意儿发扬光大,可以说是相当低调奢华且有排面了。
“
没有摸过筷子的手指
是没有灵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