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正在热播,男主除了一副帅帅的外形,一个聪明灵活的脑袋瓜,还兼得一副好身手,当然,还有对女主的情深款款,令他圈粉无数。皇帝爷爷离不开他,太子父亲也得仰仗着他,太子妃母亲说“多亏了我们家这个大宝贝”。
没错,这个“大宝贝”就是被大才子解缙称为朱棣“好圣孙”的朱瞻基,因为他,父亲得以顺利当上了皇帝,他也继父亲之位,成为明宣宗,父子俩开创了被后世所称颂的“仁宣之治”。
除此之外,朱瞻基书画双绝,史书记载他“点墨写生,遂与宣和争胜”。意思是他的画作是能与宋徽宗有得一拼的,书法圆熟之外见遒劲,善制印,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除了以上这些,他的诗,也是一绝。
祖德诗九章(节选)
上天信崇高,临下明以赫。元季政昏乱,帝用厌夷狄。眷求令德宗,视乃善庆积。沛然启其祥,疆宇俾开辟。恭惟我仁祖,躬备大圣德。天性禀纯粹,温恭而允塞。笃志在仁义,兼亦贵稼穑。宝玉之所藏,山川被光泽。……海内如鼎沸,土壤分割折。苍生靡怙恃,俯伏毙毒螫。仗剑起濠梁,奉天拯焚溺。再驾定东南,一举下西北。旷哉六合内,腥秽悉荡涤。三光复宣朗,五典重修饬。远齐尧舜功,近过汤武绩。遂令普天下,休养乐生息。……贤才尽登用,秉德各修职。庶邦承覆载,贡献来九译。……
这是一首歌颂他曾祖父朱元璋如何德佩上天,兴起仁义之师,灭夷狄、推翻政事昏乱的元朝,建立了政清人和的大明的长诗。诗里把太祖朱元璋直比尧舜,救万民于水火。
从这首诗,我们就能明白他的爷爷朱棣为何对他疼爱有加了,论维护稳定政权,政治宣传之必要性,没有满满的才情与头脑来“文治”,仅有“武功” 是远远不行的。
难怪后来权衡之后,朱棣舍弃了英武之风最像他的老二,全是因为要让这位圣孙入继大统。
太液池送黄淮辞政
天香早折仙桂枝,笔花五彩开凤池。蓬莱之仙直奎璧,近侍九重天咫尺。
永乐圣人临御初,鞠躬稽首陈嘉谟。仁宗监国文华殿,左右谋猷共群彦。
朕承大宝君万方,相与共理资贤良。倾心写情任旧老,而卿引疾先还乡。
五历星霜复相见,霜须萧萧秋满面。是时朝旭光升紫殿明,相对清言良慰情。
留之累月未尽意,归心又欲东南征。太液清泠涵碧藻,杨柳芙蓉相映好。
凫珝皞鳷弄清波,紫雾红云拂琼岛。芳肴在俎酒在壶,工歌《鹿鸣》续《白驹》。
君臣大义士所重,心虽庭阙身江湖。雁荡峰高高不极,中有谢公旧游迹。
采芝劚苓可长年,应在天南忆天北。
黄淮是历任五朝的元老,因为年迈兼得了肺结核不得不辞官回故里。这是已为宣宗的朱瞻基写给他的送别诗。诗里肯定了他在前几朝上所做的贡献,又表明了自己对贤良的敬仰与留恋。
他对臣工“倾心写情”的重情重义,并不只是在电视剧中独对女主,真实的他也因此而深得臣心与民心。下面两首也是写给臣工的。
喜雪歌赐兵部尚书张本
天气肃肃当严冬,大地凛冽号朔风。扶桑曜雪韬瞳鋋,屏翳一色浮鸿蒙。
斯须素景摇太空,霏花糁叶何茸丰。六出巧自造化工,覆纩敷缟远近同。
缀琼贴瑶缘墙墉,轻盈宛转穿帘栊。千门万户光玲珑,积平坎窞增丘封。
冻合沟渎流靡通,林沼幻出银芙蓉。遂令松篁失青葱,翰飞蠕动寂敛踪。
万枿之暇坐九重,岂不自足鲜与醲。一念所重存瘝恫,荷戈披甲防虏戎。
况复怀此为冲冲,维时预兆年岁丰。滋润麰麦消螟螽,腾欢溢喜畎亩农。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雪的可爱,如“缀琼贴瑶”般“覆纩敷缟”,还写了雪后的景色,水流冻住不再流动,林沼像开出了银色的芙蓉花,松与竹不再青葱,万籁俱寂,将士们在雪地里“荷戈披甲”严阵以待防着虏戎来偷袭。
继而转笔写道,“维时预兆年岁丰”, 螟螽被雪消灭了,麦子们得到了雪水的灌溉与滋润。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而张尚书统领着将士们守护这雪域家园,这都是在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富庶和平啊。用这样美好的诗来鼓舞士气,朱瞻基的情商与文采双高。
明初朱元璋所推的“洪武正韵”并不是那么流通,大家写诗还是使用的“中原音韵”。朱瞻基的这首诗用柏梁体写来,东钟韵句句入韵,一韵到底。堪为柏梁体中的上佳之作。
捕蝗诗示尚书郭敦
蝗螽虽微物,为患良不细。其生实蕃滋,殄灭端匪易。
方秋禾黍成,芃芃各生遂。所欣岁将登,奄忽蝗已至。
害苗及根节,而况叶与穗。伤哉陇亩植,民命之所系。
一旦尽于斯,何以卒年岁。上帝仁下民,讵非人所致。
修省弗敢怠,民患可坐视?去螟古有诗,捕蝗亦有使。
除患与养患,昔人论已备。拯民于水火,勖哉勿玩愒。
蝗灾从明初到明末就没有消停过,大明朝的灭亡有一部分也可归罪于它。除了遇到灾年以减税安抚外,朝廷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治蝗之法了。
难得的是从小便生长于贵族之家的朱瞻基能体察民间疾苦,知道蝗灾所带来的恶果,于是他写了这首诗送给负责捕蝗工作的郭敦尚书,寄望他“拯民于水火”,一定不要玩忽职守。这样的表达,效果绝对好过简单粗暴地说:“你要玩忽职守了,我就砍你的头”。
他在《减租诗》里写“官租颇繁重,在昔盖有因。而此服田者,本皆贫下民。耕作既劳勤,输纳亦苦辛”在《悯旱诗》里写“祠神既无益,老壮忧忡忡。灊粥不得继,何以至岁穷。予为兆民主,所忧与民同。”
他了解那些服田者都是最底层的平民,连喝粥都难以为继,怎么交的起繁重的租子,所以他为他们减租。朱瞻基的爱惜民生、重农政策及赈荒惩贪,使得在他治下的明朝,“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潇湘八景相传为湖南潇湘一带的八处胜境。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记载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潇湘夜雨、渔村夕照、洞庭夜月、江天暮雪。历代皆有才子为其赋诗。囿于篇幅,选录一首朱瞻基之作。
潇湘八景画·渔村夕照
岳阳城头望湘浦,芳草垂杨迷古渡。晴岚霏白夕阳红,渺渺江村天欲暮。
渔家茅屋住汀洲,罢钓归来稳系舟。自念生涯在网罟,临风高挂向船头。
出水鲜鳞杂紫蟹,垆头有酒还堪买。东邻西舍当此时,欢笑声余歌欸乃。
豚鱼吹浪白连天,隔江贾客促归船。余光远映双凫外,残影半落孤鸿边。
湖上高楼云外起,下瞰湖湘千百里。凭高一望楚天低,云树苍苍暮山紫。
朱瞻基的诗在写事与写景之间能自由抒发,其笔力功底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朱瞻基三十八岁就去世了,只在位了十年,相对来说,他是个比较贤德的守成之君。虽然也有些小的个人爱好,比如爱斗蟋蟀,又因为宠爱的女人而将无所出的皇后废掉,后来也曾愧疚地说这是自己年轻时干的事。
水亭偶成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很喜欢最后这句“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能诗善画的他,想来也是浪漫的。他的书画与宋徽宗能“宣和争胜”,但在人格上,他完胜宋徽宗,宋徽宗暗夜偷访李师师,而风月于朱瞻基,却是多情而不滥情的,否则也不会有1429年秋天的那场扫黄运动了。
作者:轻飏,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