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俄罗斯空天军没能如期在2019年底收到首架苏-57隐身战机,因为原定交付的苏-57在一周前坠毁了。尽管遗憾不小,但苏-57好歹也算大器晚成,基本达到了俄军方的性能要求,否则就不会列出此前的交付计划了。不过,苏-57并非俄空天军唯一的下一代战斗机,其还同期推进着另一款颇具特色的五代机——PAK-DP战机项目。
俄制苏-57隐身战机
近日,据俄罗斯国内消息显示,俄军方要求PAK-DP战机必须拥有使用新一代武器弹药的能力,同时不排除为其安装激光武器的可能性。与注重空战性能的苏-57不同,PAK-DP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截击机而诞生的,取代的目标是现役的米格-31重型截击机。
米格-31重型截击机
众所周知,米格-31的前身是时速高达3倍音速的“怪物”——米格-25,因而米格-31也继承了米格-25的高速性与大升限。凭借着大航程、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和射程达300公里以上的R-37重型空空导弹,米格-31拥有着强悍的远程监控与拦截能力,是俄罗斯国土防空和反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米格-31发射远程空空导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米格-31是完美的,作为一款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设计,1983年交付使用的截击机,米格-31已经显出疲态。2017年时,有俄军米格-31部队反映称该机虽经延寿处理,但依然老化严重,飞行员不得不对该机的飞行动作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减少导弹挂载数量,以尽可能地减小对机身的负荷。
PAK-DP方案预想图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开始寻求米格-31的替代品。根据俄方计划,米格-31将从2028年开始退役,而PAK-DP战机将在2025年前完成研发,然后转入试飞阶段,有望于2030年前后交付使用。不过,一道拦路虎也就此横在了这款俄军寄予厚望的第二型隐身战机的身上——平显。平显即平视显示器,意思就是飞行员无需低头,只要平视就能从显示器上看到所需的重要资讯。就是这块小小的显示器,成了几乎所有俄制战机的“阿喀琉斯之踵”。
苏-35仍使用老式的光学折射式平显
21世纪以来,平显也在不断发展,如今最先进的当属激光衍射式全息平显,而包括苏-35和米格-35在内的俄制“新型战机”却依旧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水平的老式折射式平显阶段。与双层平面玻璃构成的光学折射式平显不同,衍射平显采用全息原理实现成像显示,具有更大的视场,且可以显示红外系统图像,有助于飞行员在昼夜恶劣气象下观察外界目标。同时,衍射平显对震动不敏感,故安装时无需采用复杂的固定框架,减少了对飞行员视野的阻碍。
法国“阵风”战机的激光衍射式平显
相比之下,老式的光学折射式平显视场较小,长度偏大,且对于震动较为敏感,因此不得不安装大尺寸框架加以固定,等于加大了整个系统的重量和尺寸,对机身重量和驾驶舱空间都要求极高的战斗机来说颇为不利。然而,由于俄罗斯自2014年开始受到欧盟制裁,此前从法国进口的激光衍射式全息平显瞬间断供,再加上自身实力不足,故时至今日,俄罗斯依旧没有堪用的国产激光衍射式平显。此前苏-57的驾驶舱内倒是出现过一款激光衍射式平显,但至今未能实现批量生产。
激光衍射式平显属于高端电子装备,全世界没有多少国家能自行研制,其中大部分又都是西方或亲西方国家,如美国、法国、以色列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俄方没有出路,其可以将目光转向中方。
国产新一代座舱使用的激光衍射平显
自歼-11B战机开始,国产激光衍射式平显开始普及,据悉如今已发展到第二代,歼-10系列、歼-11B、歼-16和歼-20的驾驶舱内使用的均是激光衍射式平显,对于我们来说已无任何技术困难。由此想来,在难以获得西方同类产品的前提下,若想彻底治愈这个“阿喀琉斯之踵”,俄罗斯或不得不考虑向我们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