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 ,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在北方,有“过了腊八便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没有过这个腊八的习惯,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腊八节的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乔答摩·悉达多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的含义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的饮食习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过了腊八就是年,扁华霸州首医康提醒您这些养生常识你得知道
>>>>1、不吃寒凉之物
入冬后,万物收敛,要注意不吃寒凉之物。寒凉食物,会导致体内的阳气不足,危害健康。
不喝冰饮料、冰啤酒,这些都会刺激肠胃,造成脾胃不和,导致体内湿气重。
不吃西瓜,西瓜又名“寒瓜”,冬季,不宜过多进食西瓜,民间有“秋瓜坏肚”之说。
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冬季更不要贪吃西瓜,会加重脾胃负担,危害脾胃健康。
>>>>2、不吃辛辣之物
冬季,易犯“冬燥”,此时,要注意少吃或不吃辛辣之物。
烧烤、辣椒、生姜、花椒等食物要尽量少吃,特别是生姜。
古书有云“一年之内,冬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冬季本就干燥易上火,而生姜属于热性,不宜多食。
>>>>3、不吃油腻之物
冬季,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逐渐好转,很多人便开始“大鱼大肉”进补起来。
此时,一定要注意切莫吃太多油腻食物。刚入冬,很多人肠胃功能较弱,如果吃太多肉类及油腻重口味食物,则不利于健康。
入冬后,要注意清热润燥,可以适当吃一些山药、百合等,既能清热,又可补益。
腊八节时节防五寒
一防鼻寒: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同时有助于防感冒。
二防颈寒:戴围巾能避免头部和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
三防肺寒:风寒感冒是老人冬日常见的病,喝热粥有一定的散寒作用。
四防腰寒:双手搓热暖肾阳,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建议早晚各一次,每次五分钟。
五防脚寒:脚底是各经络起止汇聚处,泡脚有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帮助睡眠的作用。
恰逢腊八节,养生,也可以这样吃
1、糖尿病人以燕麦为主
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后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多选燕麦和荞麦作主料。
2、孕妇适合软糯粥
香糯软烂的腊八粥适合孕妇食用。孕中期,胎儿生长加快,需要补充能量,同时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孕晚期则需要加强钙的补充。所以,对准妈妈来说,以下食物可以多考虑一些:糙米中含有大于100毫克/千克的钙,花生仁、大豆、黑豆、青豆、枣中都含有较丰富的钙,大豆和坚果中也含有较高的铁。
3、老人吃粥多放豆
腊八粥中多放大豆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腊八粥正好软烂易消化,加上粗细搭配,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肠蠕动,对预防老年性便秘有一定作用。
4、爱美女士喝粥油
不少女性都喜欢喝腊八粥来美容,但是这里还有个美容小秘密,那就是不要舍弃粥油。粥油其实就是煮粥时反复煮沸而浮于粥面上的那层浓稠的液体,也称米油。中医认为,粥油味甘性平,每日若能喝一碗米粥,黑瘦者不出百日即可肥白。
此文章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