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文 谈家胜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4期
摘 要:
雅集即古时文人名流之间的聚会唱和,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明末清初,宣城的雅集颇为繁兴,其中梅清参与或主导的雅集即达数十次。本文从有关文集中梳理、辑录出梅清与清初宣城雅集的相关史料,从中既可以发现宣城文人雅集活动内容的嬗变,进而窥探清初宣城的文学文化生态;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清初宣城的雅集不仅培育与促成了宣城诗派的形成与发展,其诗画的互动也推动了宣城旅游的兴起与旅游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
梅清;宣城;雅集;诗;画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
春,梅清与梅庚、梅文鼎、沈泌、施闰毓、施彦恪、沈廷璐、袁启旭、梅武修等宣城诸子及汪士鈜(字扶晨,号栗亭)、吴菘(字绮园)、吴圣修(字敷公)、吴瞻泰(字东岩,号艮斋)歙县诸子陪宁国府官员游旌德栖真山,有唱和,梅清作有《陪靳明府熊封、袁明府逢源、陈明府对廷、曹孝廉时六、家雪坪集栖真山西竺精舍兼致月峰和尚》、《次日雨阻山游戏移樽邻寓诸子毕集,靳公、王公两明府亦偕至,即席分韵二首》、《吴绮园、东岩招同王、靳两明府暨敷公、栗亭、方邺、中江、家定九、雪坪、武修诸子集寓堂拈得山字》。
六月,余天益招同梅清、吴云(字舫翁,吉安人)、徐肇伊、蒋典集培风阁唱和,梅清作《余天益招同吴舫翁、徐程叔、蒋季虎集城南培风阁和舫翁韵》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
春,梅清在宣城,应吴菘招,梅文鼎、梅清、梅庚、沈泌、汪士鈜、汪作霖(字雨公,宁国人)、施闰毓等集寓斋,陪曹贞吉即席拈韵作诗,并向梅文鼎询问历学 。
春,梅清、梅庚等陪李振裕(号醒斋,江南学政)、王国柱(字公辅)、朱和臣、曹贞吉(字升六,号实庵)、张介亭、李承乾、朱立山、袁朝选(字逢源)、戎午庭、陈对廷宴集敬亭山唱和,梅清作《奉陪学宪李醒斋夫子暨郡尊王公公辅、朱公和臣,郡司马曹公实庵、张公介亭,别驾李公承乾,州刺史朱公立山及明府袁公逢源、戎公午庭、陈公廷对,同家雪坪宴集敬亭山即和李夫子原韵二首》、《阮于岳、家桐崖两御史招同家雪坪奉陪新安曹司马、桐川朱刺史宴集敬亭山即席二首》。阮尔询,字于岳,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宣城人。
九月九日,花果会,梅清诸子登保丰台,集茶峡草堂,即席赋诗,与会者有梅清、吴云、徐去非、蔡晓原、朱邠瞻、沈方邺、沈俊若、萧卧子、吴凯臣、钟书泉、钟铭文、陈蕉田、徐凫山、汤逸、仲谦吉(字六皆,号北村,宣城人)、施闰毓、施彦恪、沈力臣、刘右枚、尤书、梅庚、梅元衡(梅铨,字元衡)、梅我行、梅尊龄、梅蔚、梅熹、梅彪二十七人,绝大部分是宣城士子。梅清作有《花果会》等诗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
春,梅清在宣城,应吴菘招,梅文鼎、梅清、梅庚、沈泌、汪士鈜、汪作霖(字雨公,宁国人)、施闰毓等集寓斋,陪曹贞吉即席拈韵作诗,并向梅文鼎询问历学 。
春,梅清、梅庚等陪李振裕(号醒斋,江南学政)、王国柱(字公辅)、朱和臣、曹贞吉(字升六,号实庵)、张介亭、李承乾、朱立山、袁朝选(字逢源)、戎午庭、陈对廷宴集敬亭山唱和,梅清作《奉陪学宪李醒斋夫子暨郡尊王公公辅、朱公和臣,郡司马曹公实庵、张公介亭,别驾李公承乾,州刺史朱公立山及明府袁公逢源、戎公午庭、陈公廷对,同家雪坪宴集敬亭山即和李夫子原韵二首》、《阮于岳、家桐崖两御史招同家雪坪奉陪新安曹司马、桐川朱刺史宴集敬亭山即席二首》。阮尔询,字于岳,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宣城人。
九月九日,花果会,梅清诸子登保丰台,集茶峡草堂,即席赋诗,与会者有梅清、吴云、徐去非、蔡晓原、朱邠瞻、沈方邺、沈俊若、萧卧子、吴凯臣、钟书泉、钟铭文、陈蕉田、徐凫山、汤逸、仲谦吉(字六皆,号北村,宣城人)、施闰毓、施彦恪、沈力臣、刘右枚、尤书、梅庚、梅元衡(梅铨,字元衡)、梅我行、梅尊龄、梅蔚、梅熹、梅彪二十七人,绝大部分是宣城士子。梅清作有《花果会》等诗 。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
六月,施彦恪招同梅清、吴谋公(字聪若)、王期龄、姜兹山、沈泌、沈俊若、沈力仁、汤逸、钟铭文、施闰毓、梅旹(汝谐或序偕)、梅元衡13人集珠兰花下饮酒赋诗,梅清作《施孝虔招同吴聪若、王安又、姜兹山、沈方邺、沈俊若、沈力仁、汤希白、钟有锡、施汜郎,家汝谐、元衡饮珠兰花下限十三元》。
九月九日,花果会,梅清等诸子集茶峡草堂,此日赋诗作画者有梅清、沈泌、丁玉立、沈力仁、汤逸、施闰毓、施孝虔、钟书泉、徐凫山、吴凯臣、尤书、陈佩公、梅尊龄、梅翀(字培翼)、梅蔚、梅彪16人,梅清作《戊辰九日花果会集茶峡草堂观蕊珍美人演剧十绝句》。后又与万士襄(字赞伯,号铁山,宣城人)、贡声九、汤逸、施闰毓、尤书、沈介锡、梅旹、梅历(字周祚)集梅枝凤(字子翔,号东渚)满听楼举花果会,梅清作《花果会集家东渚先生满听楼同万赞伯、贡声九、汤鹤山、施慤坪、尤雪浦、沈介锡、家序谐、周祚分韵一律》 。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
中秋,梅清同菊存、臣虎、计闇昭、沈力仁、汤逸、施闰毓、施彦恪、梅翀、梅蔚、梅熹、梅彪赏月,梅清作《中秋步月同菊存、臣虎、闇昭、力仁、希白、慤坪、孝虔、培翼暨蔚熹两儿、彪孙辈》。
九月九日,梅清同汤逸、沈力仁、施闰毓、梅翀诸子登鼇峰,梅清作《九日同希白、力仁、慤坪、培翼诸子登鼇峰即事》 。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
春分时节,吴应菘招梅清、汪士鈜、沈泌、梅庚于旌德沙城陪靳熊封明府宴集,梅清作《绮园、东岩招同栗亭、昕斋、雪坪陪靳明府宴集沙城寓堂得声字》 。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
三四月,樱桃熟时,梅清与诸子宴集,即席限韵赋诗,与会者有吴肃公、潘自甦 (浣居)、汤逸、行先、尤书、梅喆(字逋仙)、梅允开、梅曰文(字子蔚,号朴庵)、梅翀诸子,梅清作《樱桃诗》 。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
夏,余天益招梅清、程格思、汪昆集、程澜子、程伊在(歙人,属桐城派文人)、程元愈(字偕柳,少自歙迁居宣城)、梅翀集宣城沚上丛碧亭(亭为施闰章题额)分韵赋诗,梅清作《余天益招集沚上丛碧亭同程格思、汪昆集、程澜子、伊在、偕柳、家培翼分韵》。
六月十一日,花果会,梅清约同学诸子集于湖壶天阁饮酒赋诗,同集者有汤燕生(号岩夫,太平人,工画)、徐肇伊、沈士尊(号五盐,士柱胞弟,芜湖人)、鲍楚问、曹淼(字沧波,姑孰人)、倪上兴(字轶凡,子倪宏,芜湖人)、葛宗易(字乾若,太仓州学正,太平人)、汤如三、卜丙文、袁启旭、潘岵(字孝瞻,号白华,芜湖人)、吴迩揄、李涵万、黄汉良、陈鼾石、汤陟(字郇书,号研山)、倪宏(字伟臣)、孙闾高、倪清臣、汤幼衡、葛舒英(字方夏,号菊餐,芜湖人,工画)、如修师,家耐庵、培翼等宣城、太平两府诸子二十六人,梅清作《壶天亭醉歌》等诗。(这次花果会虽在芜湖,但因其规模较大,又有连续性,所以也将其编录于此)
立冬日,梅清同宣城诸子集培风阁,梅清作有《立冬日同石坪、子矩、子蔚、培翼、汝白、采南、畹九、汝为诸子集培风阁即事二首》 。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
春,梅清、施闰章、梅鋗陪高晫(字元中,号苍岩,山西襄陵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时由新安司马升苏州知府)游宣城,梅清作《陪高苍岩刺史泛舟响潭同施愚山、赵旵麓、家桐崖和韵》 ,施闰章作《陪高使君游响山,高将之官苏州,同赵考叔、梅渊公、尔止》 。
春,沈泌招同梅清、施闰章、吴肃公、梅庚等人致爽轩宴集赋诗,梅清作《沈方邺招同锡山顾来玉、仍玉,新安汪扶晨,姑孰张若思,同里施愚山、吴晴岩、贡鼎夏、王绥士、家耦长移具致爽轩限韵》 ,施闰章作《方邺移樽致爽轩同限轩字》 。
冬,沈泌邀同梅清、姜安节(字学在,工书画)、葛又超(字非班)、蔡晓原、梅庚送余生生赴吴门花社,并分韵赋诗,梅清作《沈方邺邀同姜学在、葛非班、蔡晓原、家耦长送余生生赴吴门花社之约即席分赋》 。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春,梅清与施彦恪、梅曰文、梅庚、沈力仁、仲谦吉、钟书泉等宣城诸子唱和于宣城,作有《春日集培风阁同书泉、鼾石、蕉田、北村、朴庵民鹿墅限韵》、《春日圣时招同孝虔、子蔚、培翼山园小饮》等诗 。
二
从上文梳理出梅清所参与的宣城雅集可以看出,一是宣城雅集规模较大,加上芜湖的那次花果会,10人以上的雅集就有17次,15人以上的雅集就有7次。二是宣城雅集的参与者来源广泛,开始是诗人的集会,后来书家与画家等艺术家参与了进来,雅集也不仅是本地文人名流的唱和,还招同了游宣的名士参与唱和。特别是宁国府与宣城县的地方官员被邀与主办雅集,不仅反映了宣城的文学生态的变化,也反映了宣城士子较为广泛地参与到了地方文化的建设中来。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宣城雅集及其意义,我们想再结合相关的序跋等,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论述:
1.从梅清参与的雅集可以发现宣城文人雅集活动内容的嬗变。
入清之后,施闰章、梅清等人相继参与科举考试,宣城诸子相互切磋时艺而订为文会,制义之余,酒酣兴发,赋诗唱和。文为实用,诗为佐读的雅集活动具有实用性特点。梅清《新田》小序就说:“维时家益穷,而读书之兴未倦,与里族同志数子订为文会,或邻一溪,或隔一岭,相望而呼,风雨靡辍。制艺之余,酒酣兴发,泼墨挥毫,分题拈韵,唱和之篇,所在都有,阅数年间,颇有读书之乐。” 其间,梅清招集与参与了当时名流(包括地方官员与进士)的雅集,为科举应试服务的意图也较为明显。而在梅清于康熙六年(1667)礼闱落第无意科举之后,在1667年前后成立诗画会,以饮洒赋诗作画为雅集的活动内容。20年后的丁卯年(1687)梅清又成立花果会,饮酒赋诗作画虽还是主要的活动内容,但也可鸣琴、博弈,活动内容更加多样。梅清的《花果余音》集与《花果会》诗小序说的很清楚:
吾里旧有诗画会,予与愚山、耕坞、阮怀、木山、晴岩、翥鹤、晓原、方邺、雪坪及方外半山、石涛诸公联吟泼墨,一时称盛。二十年来,虽老志半谢,而继起尤蕃,于是复有花果会之约,始于丁卯九日,岁必数举,不拘时地,凡有诗歌辑成卷帙,予因以《花果余音》名是年之集。
岁在丁卯,时曰系秋,正风吹果熟之辰,适露滴花清之候。香生丛桂,淮南小隐堪招;艳簇芙蓉,江上扁舟可采。垂海棠于满砌,色映红霞;挺霜菊于疏篱,英堆黄锦。汀洲下鸿雁柳眼将收,亭榭起秋风葵心易老,望里山青入画,意中头白牵丝,节序足悲,襟怀须畅。追南楼之雅会,每念古人挽西极之流光,还容我辈花好便教停屐。不分地主,不问居亭,人聚即可提壶,任自名园,任从野圃。红菱白藕,紫栗黄柑,各携其一可乎;水枣冰桃,朱榴银杏,不求其全足矣。扶来藤杖,摇摇免挂,青蚨倾倒,霞卮急急,但浮绿蚁,少长咸集,道艺兼游。或文人,或墨士,或羽客,或缁流,群五群三,所绝者异端俗类;或染翰,或挥毫,或鸣琴,或博奕,孰歌孰啸,所忌者叛道离经。从此春夏秋冬,四时可以类举;但遇风花雪月,半日尽许偷闲。相戒以奢,俭朴者庶可久也;相规以正,佻健者尚其远诸。
宣城文人雅集活动内容的嬗变,反映了宣城文人生活状态的改变。康熙初中期,政治经济日益恢复与发展,科举中式数额比顺治时有明显减少并趋于稳定,中央与地方的文化建设逐步起动(如修史、修志),书画市场开始活跃,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康熙中期以后宣城科举的衰落和宣城画派的崛起,由于书画收入成了文人的一种主要生活来源时,必然带来文人生活取向的改变。宣城康熙中期雅集次数多,参与人数多,而且更为闲适散漫,说明了宣城文人生活状态有了较大的改变,并影响了芜湖等周边地区。然而我们注意到宣城文人雅集虽然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宣城文人崇正的精神取向却一以贯之。钱光绣圣月作于甲午年(1654)左右的《新田诗原序》说:“宛陵诗派极正,上者追踪汉魏,次亦不失初盛”。 而丁卯年(1687)花果会就约定:“所绝者异端俗类……所忌者叛道离经……相戒以奢,俭朴者庶可久也;相规以正,佻健者尚其远诸。”
2.宣城诗派的发展情况及其成员与规模,学界一直没有给予清晰而准确的揭示。
有学者认为:“大抵说来,宣城派兴于顺治初,盛于康熙中叶以前,康熙中叶后就基本上淡出诗坛了。” 这是不够准确的。
钱光绣《新田诗原序》说:“宛陵诗派极正,上者追踪汉魏,次亦不失初盛,则缘庭生、大美、孟璇倡之于前,景山、尚白诸子继之于后。而一门群从,埙箎叠奏,昔有朗三,今有渊公、季升、杓司,如机、云、逊、抗高步云间,轼、辙、迈、过振响巴蜀,何虑不登作者之堂而障百川之溃哉!渊公年少于诸梅,其神理内含,风规外朗,则又不啻坦腹东床之逸少。”
据此并结合宣城雅集的情况,我们认为:宣城派兴起于明末,以梅朗中为旗手,主要作家有颜绍庭(字庭生)、蔡蓁春(字大美)、麻三衡(字孟璇)、梅磊、唐允甲等,沈寿峣(字景山)于顺治二年举兵抗清阵亡,应归入明末。入清后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施闰章逝世,宣城派处于调整、发展与兴盛期,以施闰章(字尚白)、梅清为主将,袁启旭《梅瞿山先生癸亥甲子诗序》说:“先生与侍读生同乡,长同学,衡宇相望,日酬唱于双桥宛水间,自髫年至白首相得无间,其情意缠绵,辞语笃至,与侍读合者为多,故里中领袖风雅必并称施梅两先生,盖三十年于兹矣。”主要作家有唐允甲、高咏、梅枝凤、梅超中、梅磊、梅素、梅直、梅鋗、梅庚、梅文鼎、梅以俊、王露、沈泌、蔡瑶、丁宣、张延世、刘汝凤、屠毂、徐肇伊、刘尧熙、茆荐馨等。
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三十六年,以梅清为领袖,这一时期宣城雅集活动的内容完成了转变,宣城诗派进入了转变与衰落期,主要作家有沈泌、袁启旭、施闰毓、施彦恪、沈廷璐、尤书、汤逸、阮尔询、梅允开、梅蔚、梅喆、梅曰文、梅翀、钟铭文、沈力仁等。何洯作于乙丑年(1685)的《天延阁后集序》说:“自宋都官用诗学肇起家声,科第之蝉联,罔足述已,历有明一代,工诗者不止数十人,各有集。至近时六七十年中,前则季豹、禹金、朗三、杓司诸公,蜚英环宇,瞿山固为后劲;继则东渚、定九、中伯、耦长众君子结轨连珍,扬摧古今,吐纳金石,与海内名士纷角才艺,瞿山又为先驱。然则梅氏之盛其系属讵得不推瞿山哉?”
3.宣城雅集不仅培育与促成了宣城诗派的形成与发展,其诗画的互动也推动了宣城旅游的兴起与旅游文学的发展。
梅清的诗以山水诗居多,温毓泰《夜读梅瞿山先生佳集二首》就说:“莫道山川隔,风流见辋川。声华盈艺苑,踪迹半林泉。” 王露《休夏诗原序》也说:“丁酉岁瞿山梅子休夏里中,则相与修河朔故事,而日招二三知已者为高会赋诗,友人王子翥鹤其一也。越秋徂暑,瞿山自录其所得之歌诗,属翥鹤删定之,其为章者凡一百七十,其存者十之六,登临宴会者十之七,品题感赋者十之三。”
梅清招名流雅集于宣城山水之间,赋诗唱和,山水以诗而垂名,唐允甲《敬亭唱和集题辞》说:“乙巳冬,吴越知名之士数辈子咸集于宛,竞谓敬亭名胜似于兰亭、梓泽,游其地者曾不一褰裳濡足,将毋令千载上笑人寂寂耶……敬亭之名以太白传,其来旧矣。夫太白自夜郎还,一落魄之羁人耳,卬屐所至,辄能使僻壤山川雄视县宇,人之足为地重也如此。太白往矣,迄今千有余年,太白之名不朽,敬亭亦不朽,则‘众鸟’‘孤云’之句留之也。使当年漫无题咏,不几与荒丘废榭同其湮没欤?今君子后太白而登此山,俯仰流连,旷世同调。”而梅清的画以画山水和画松成名,王士祯《居易录》就说:“宣城梅孝廉渊公以诗名江左,画山水入妙品” 。梅清早中期画多以宣城山水为表现对象,他作过《宛陵十景图》和《宣城胜览图》等宣城山水名胜画册,当时有诗人对梅清宣城山水名胜画册作出了如下的评论:
君不见敬亭陵阳一片石,宛溪句溪水声疾,麻姑横绝五湖寒,都入君腕底下之妙笔。(韩魏《题渊公画山水歌兼呈湛斯、予夔、半山》)
北楼遥忆碧云间,谢眺诗中梦往还。今日老瞿图画里,依然苍翠入寒山。(王士祯《丁未春都门梅瞿山见贻墨妙辄成四绝句奉答兼寄祖命、方邺》(其二)
赠我宛陵图,满纸皆云烟。(许孙荃《蒙赠天延阁集及宛陵图赋此致谢》)
梅清赠送给当时名流的宣城山水名胜画册,并通过这些名流的传播,这些画册就不仅是艺术画,实际上也成了宣传宣城山水名胜的宣传画,这无疑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所以我们说梅清的画,还有参与雅集的其他画家的宣城山水画,为宣城的自然山水增添了迷人的艺术魅力,而宣城雅集文人饮酒赋诗作画,又为宣城山水增添了说不尽的文人趣事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种良好的诗画互动,对促进宣城旅游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作者简介:
章建文(1967— ),男,安徽贵池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戏曲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谈家胜(1966— ),男,安徽东至人,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民间习俗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