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战争中,双方兵力比较悬殊的情况下,兵力多着一方都喜欢用四面包围的方法以分进合击的战略思想,以此来消灭兵力少的一方,一般情况下,后者失败的几率会很大,不过兵力少的一方如果总指挥指挥得当,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机动灵活的优势,进而利用兵力多的一方行动缓慢配合不当的弱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可以大获全胜,听起来好像有点熟悉哈,今天要说的这场战役就是这种情况,双方兵力悬殊,但是兵力少的一方却出奇意外的大获全胜,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明王朝的末期,从万历皇帝开始,后金的势力已经变得强大起来,可以和明军对峙了,双方经常在辽东一带展开战事,双方都各有战胜和战败,时间久了,明朝意识到了必须得集中全国之力把这个后金灭掉,否则后面将会严重影响到明王朝的安全发展,双方都在积极备战,以求把对方打败,终于等来了决战的机会。
公元1619年,即明朝万历四十七年的正月,明朝方面先向辽东的后金发起进攻,当时明军号称47万(具体人数说法不一样,有的记载是不到11万人,有的记载是大约20万,总之明朝的兵力要远远多于后金),明军总指挥是杨镐,明军总共分为4路大军,山海关总兵杜松指挥中路左翼,辽东总兵李如柏指挥中路右翼大军,开原总兵马林指挥北路大军,辽阳总兵刘铤指挥南路大军,这样的战略布局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符合“分进合击”的布阵方法,胜券在握的明军浩浩荡荡的奔向了后金大军。
面对气势强大的明军,努尔哈赤经过充分的思考,说了这么一句话“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意思就是说不管你明军分为几路大军过来,我不会也分为几路军去迎战,我的军队一直会是一路大军,集中优势兵力,穷追猛打你明军的一路军,消灭你的有生力量就行,我的部队人少机动灵活,而且我对当地的地形也熟悉,这是我们的优势。其实这时候的努尔哈赤也没有十分取胜的把握,但是没办法,这个是唯一能取胜的办法了。
接下来说说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也有弱点,那就是部队行军缓慢,各路大军协调配合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明军刚出发一段时间,漏洞就出现了,什么漏洞呢,杜松指挥中路左翼大军是突飞猛进,很快就到了前线,但是刘铤指挥的南路大军却还在墨迹着,在路上缓慢的行走,这样,二者就没法对后金形成夹击之势,努尔哈赤抓住了这个机会,集中全部人马对杜松军团发起了进攻,到了万历四十七年3月,2军在萨尔浒相遇了,战斗打响了,明军和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斗从早上达到晚上,分不出胜负,到天黑了以后,由于明军对地形不熟悉,而后金十分了解当地地形,便充分利用熟悉地形优势,后金军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然后以万箭齐发的速度向明军发动总攻,顿时明军全线崩溃,死伤惨重,援军仍旧没有到,总兵杜松英勇战死。
还在行军的其他三路明军,听说杜松军团全军覆没的消息,全军上下人心动摇,惶惶不可终日,马林指挥的北路大军这时候也不敢继续前进了,只好就地安营扎寨布防,然后慢慢向前移动,不料,后金军早已占领制高点做好埋伏,然后从高地俯冲而下,顿时明军大乱,结局也是全军覆没,就这样,努尔哈赤用同样的方法消灭了明军其他2路大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从此以后,明朝和后金的战局发生了逆转,后金由之前的防守变为主动进攻,而明朝则加速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