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说到岳阳楼,都会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岳阳楼最初名声鹊起是因为开元名相张说。张说是为何人?《资治通鉴》寥寥数篇,却为我们揭开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张说,字道济、说之,祖籍范阳,后迁至洛阳。张说是武则天时期到唐玄宗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历经四朝风雨,三次为相,两次被贬,一生文治武功,是当时政坛和文坛的双重领袖。
张说出生于官宦之家,可惜他12岁那年父亲突然在任上去世,张说由母亲冯氏抚养成人。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前夕,张说参加科举,这年武则天亲临洛阳城选拔举人,称赞张说“对策天下第一”。张说被授予了太子校书郎一职,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武则天是张说的伯乐,他因为武则天的欣赏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但到了武则天掌权后期,朝堂局面微妙,张说也感觉到身不由己。武则天宠信张氏兄弟,为了讨武则天开心,拉拢了一批文学大家编书。那时候的张说尚且年轻,对张氏兄弟的嚣张跋扈、威逼利诱只能忍着,顺从他们的安排编纂了《三教珠英》等书籍,也被同僚称为“珠英学士”。
张说懂得做人,善于自保,如果不是后来突然发生了一件事,张说说不定会一直深受武则天的信任。武则天时期,有一位正直的宰相名为魏元忠,他看不惯二张嚣张跋扈,经常在武则天面前提醒她遏制二张弄权,二张对魏元忠十分憎恨。
随着武则天的年纪越来越大,病痛缠身,张氏兄弟生怕女皇一旦驾崩,魏元忠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张氏兄弟想要除掉魏元忠,他们在武则天面前道:“魏元忠胆大包天,竟然暗中和人商量,说您老了不中用了,不如挟制太子,才可长久把持朝政。”武则天正因为病痛而心情烦躁,听男宠这么一说,立刻下令将魏元忠给逮捕了。不过武则天毕竟还没糊涂到任由张氏兄弟摆布的地步,她想了两天后,觉得这么大的事情,还是要查证核实一番。所以她对张昌宗说:“明天,你和魏元忠在朝堂之上对证。”
张氏兄弟本就是撒谎欺瞒,一听武则天要追查,心中不免慌张。他们连忙找到张说,希望张说能够帮助他们作伪证,在武则天面前说他也听到了魏元忠所说的那些话。为了说服张说,张氏兄弟承诺一定会在武则天面前美言,不仅给张说升官,还给他“肥缺”,张说当面答应了。
- 女皇召集太子和重臣一同会审,张昌宗自信满满地诬陷魏元忠,魏元忠不停为自己辩解,两人一度陷入僵局,这个时候,张说只要说一句谎话,就可以直接定了魏元忠的罪。
女王要召张说进宫,在门外三位忠臣宋璟、刘知几、张廷珪将他拦了下来,劝说他千万不要和二张同流合污。宋璟说:“名誉、道义都是人最珍贵的东西,你绝对不能以陷害忠良换取功名。如果你因为说了真话性命不保,我肯定会拼命为你担保,如果你难逃一死,我就和你死在一起!”刘知几劝他:“千万不要在你的人生上留下污点,也不要给子孙后代抹黑啊!”
张说若有所思,他走进了大殿,魏元忠认定他是和二张串通好的,对张说破口大骂。而张说却违背了和二张的约定,在武则天面前说是张昌宗逼他来做伪证的。然武则天对二张根本割舍不下,明明知晓是他们的过错,依旧放逐了张说和魏元忠。一直到中宗复位之后,张说才被重新召回。
说一句谎话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说一句实话却招来流放之罪。张说明明知道武则天在忠臣和男宠之间会选择男宠,但他依旧站在了正义这一边。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由于张说的正确选择,让他在新朝官运亨通。在李隆基除韦后的宫廷政变之中,张说坚定支持李隆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宗长子李重福在洛阳反叛后,也是张说干净利落地处理掉。后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张说和姚崇支持李隆基,成为一个战壕之中的战友。
《资治通鉴》对张说的评价是:“说有才智而好贿,百官白事有不合者,好面折之,至于叱骂。”张说虽有功劳,但他脾气很差,生性贪财,他曾放纵两个儿子在洛阳收受贿赂。而最张说一生最大的污点,还是对权势的贪念,为此他挤兑同僚,不惜用任何手段。
很快,姚崇和张说之间的矛盾显露出来,两位将相之才相互嫉妒排挤,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开元元年,李隆基在渭河附近狩猎时想起了当年因太平公主所迫、被贬到此的姚崇,想要召姚崇回朝,张说嫉恨之下找人在玄宗面前排挤姚崇,被玄宗识破。
712年,姚崇拜相之后,张说因为不安找到了玄宗的弟弟岐王那里倾诉。玄宗朝时,对于大臣和亲王之间的交往是十分反感的。这件事让姚崇知道了之后,姚崇故意在下朝后步履蹒跚,玄宗问起,他说他是因为心忧而疼痛。玄宗追问原因,他说张说身为宰相却私会岐王,岐王是玄宗爱弟,姚崇忧心张说这么做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玄宗听姚崇这么一说十分生气,张说当即被罢免宰相之位,左迁相州刺史。开元九年,姚崇病故之后,玄宗又任命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经历了这场官场浮沉,张说依旧嫉贤妒能,开元十一年,他将首相张嘉贞排挤出朝,替代他当上了中书令。他如此针对张嘉贞,不过是因为张嘉贞曾经是他的部下,他怎么想怎么不服气。
张说富有文采,年轻时面对二张的威胁倒是颇有浩然正气,只不过后来高官厚禄,对于权势的占有欲越来越大,所以也常常陷入权力争斗的旋涡之中。
张说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被母亲养大,出身不高,通过勤学苦读才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身在一次次政治浪潮之中,他能明哲保身,也会抓住时机表现自我。他是一个投机者,却是一个君主无法拒绝的投机者。《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卢生,就是以张说为原型,这一生得失功过,功名利禄,不过一梦耳。
宦海沉浮,一名张说尚且有英勇和嫉妒两面,那一位帝王,一场战争,甚至一个朝代……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不看史书,怎么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
当年宋神宗将司马光编纂的史书起名为《资治通鉴》时,寓意为“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宋神宗将《资治通鉴》捧成了帝王之书。然而,司马光却不是这么想的。《资治通鉴》最初的名字是《通治》,司马光编纂此书,并不是将它当作帝王之书,而就是希望向人们普及历史知识,将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这些故事细细告诉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