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的早晨,家家户户都会熬制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粥里除了大米之外,还要放入其它八样食材,以示一家人的幸福美满。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这一天同样也是喝腊八粥,不过婺源人称“腊八粥”为“米糊”。
婺源人的“米糊”,当然不是婴儿吃的那种,而是比普通的腊八粥更稠,粥里投放的食材也更多,最好八样以上,越多越好。这样熬制出来的腊八粥,粥里的食材多了,也就更香了。在婺源地区,饮食习惯就是“无荤不蒸、无素不糊”,所以粥也就叫“糊”了。
在我国,腊八粥的起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这天,上至官府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在早晨喝一碗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即便是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腊八节前,官府还得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食材,供寺院烧腊八粥。
大概因为从前的寺院,都会在腊八这天免费给路人发放腊八粥,因而腊八粥也被称为“佛粥”、“大家饭”。直到现今,依旧会有寺院在腊八节里烧制传统的“腊八粥”,因而这一天里,寺院里也是人最多的地方。
而大部分人过腊八节,则会在家中烧一锅腊八粥,供自己家人品尝。当然选用的食材不一定要有八样,但红枣一般都少不了,用红枣烧出来的腊八粥,带有稍许甜味,更适合江南人的口味。甜,也预示着生活的甜蜜。
去过婺源的篁岭古村,才知道当地人烧的腊八粥,除了香味之外,更多地是带有咸味,虽然篁岭的腊八粥也用上红枣,但婺源人的腊八粥里,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晒干了的长豆干。因为在婺源的习俗中,长长的豆干,意味着“祈福长寿”,据说长豆干还不能剁成段,要整根下锅煮,而且出锅的时候,要把最长的那根豆干放到长辈的碗里。
在篁岭,可以用来煮腊八粥的食材,还有菜干、笋干、红薯干、黄豆、花生米等,当地的风俗,就是只有在腊八节吃齐了,来年的生活才会齐全和圆满。当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腊八粥中也会加入莲心、桂圆、核桃、红枣、栗子、百合、桔脯和花生。
腊八节这天,负责烧制腊八粥的篁岭大妈,早上四点半就要赶到半山腰上的晒工坊,然后开始淘米、洗涤食材,点上土灶炉火,再把米和食材倒入大锅内,用木材烧上个半小时左右,一锅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就这样出锅了。
一般起锅的第一碗粥,是要送给隔壁邻居品尝的,送上腊八粥的意思,一是对过去一年里邻里之间相互照顾的答谢,二是也有大家比试一下烧腊八粥的手艺。很可能自家烧制的腊八粥还没吃上,桌上已经摆了几大碗邻居送来的腊八粥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这天开始,篁岭人就开始忙碌着为过大年准备了。腊八一过,村上的每家每户要开始包“四角棕”,这种粽子很小巧,形状有四个角。婺源的乡俗,端午节一般不吃粽子,只有在到了新春佳节时,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才会一起坐下来吃粽子。
篁岭的大妈也会把鲜活的鱼肉鸡鸭,预先腌制好,然后在腊八节这天拿出来挂在墙头,让咸货自然晾干。等新年里家中来客人时,随手从墙头取下一样,下灶头就能烧出几个菜来招待客人,自家腌制的,吃起来确实很香。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