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在微博上讲述了一件自己看到的小事:
一家三口乘坐高铁,10岁的儿子买了三份饭回来,却被爸爸妈妈严厉地批评了一通。
孩子解释,他怕爸爸妈妈都饿了,才买了三份饭,这样大家都能吃饱。而且在买饭之前,爸爸妈妈也没特意说明只能买一份饭。
而孩子的妈妈依然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认为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在浪费,一点也不懂事。孩子的爸爸在旁边全程帮腔。
最后,孩子的妈妈成功把其中两份饭退掉,孩子一边流泪一边默默吃饭。
从整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家三口能够乘坐高铁出行,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非常差;
孩子一说饿,父母就给钱让他去买饭吃,说明这对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日常生活中在物质上应该也没有苛待孩子。
那么,为什么父母要令孩子如此委屈呢?
事实上,“哭穷”是不少家长的通病。
家长们怕把孩子宠坏,怕物质条件太过丰沛,孩子就变得骄纵,于是用“哭穷”或限制消费的办法,帮助孩子养成节俭、惜福的好品性。
但是,过犹不及。这样的做法一旦掌握不好尺度,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在很多时候,“哭穷”比“真穷”更可怕。
就比如上述事件中,这个小男孩明明善解人意、考虑周全,但父母的否定和打压会让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也许下一次散发善意的时候,他就会变得迟疑。此时,父母的“哭穷”教育就弊大于利了。
父母总是给孩子灌输“我们家很穷”的思想,预防孩子变得骄纵,却没考虑过,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因为“家里穷”,受过多少委屈……
@发条地精
自卑,不愿意与人交往。
不想要小孩。无数次想过这样一个画面——我小孩质问我:“家里这么穷,生我干吗?”
@鱼鱼公子
遇到喜欢的人说不出口。
@予卿
明明是最好的年华,眼里的光却熄灭了。
@会飞的猪
结婚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有天早上喝水,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我第一反应是看老公的脸色,怕他骂我,还害怕公公婆婆听到声音会走出来骂我,总之心情很复杂。
而老公的第一反应是拉着我的手,问我弄伤了没有,然后一脸平静地收拾碎片。
没有这样经历的人不会懂。小时候,我打破了什么东西,或者是衣服摔破了一个洞,回到家就会被爸爸妈妈骂一顿,严重时还会被揍一顿。
贫穷的意识已经深入心底,当弄坏东西时,第一个想法还是要计算需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回来,自己心疼老半天。
其实不是这杯子是价值多少钱,才会让我有这样的反应,而是过往的经历让我养成了生理反应。
微博上曾经有一些热门话题:
#家长该不该把真实的财务情况告诉孩子?#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家其实没那么穷?#
从网友们的评论来看,不少父母都多多少少向孩子隐瞒过家庭的真实财务情况。
为了培养孩子而隐瞒家底,家长们也是煞费苦心,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应当被看见:
自卑,畏首畏尾
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咱家条件不好,没法跟人比”“父母赚钱多不容易,你要省着点用”这样的思想。
时间长了,孩子真的以为自己家里穷,长时间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想学习,会考虑家里没钱没条件,那就不学了吧;
想去报个兴趣班,一向想家里没钱,可能父母会反对,那就算了;
同学们去参加夏令营、聚会,想到家里没钱,统统不敢想……
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形成孤僻、冷漠、自卑、不合群的性格,逐渐远离人群,不愿参加公众活动,不愿社交。
眼界和格局变小
由于父母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自己家里很穷,每次在孩子需要买什么的时候,父母都会以“没钱”来拒绝,这样就会让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变小,孩子很有可能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从而就会学一些很不好的手段。
小的时候,他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玩具就让他撒泼打滚儿闹半天,长大以后,也可能为了眼前一点点的利益就出卖一切。
因为这样的孩子是没有什么眼界的,只能看到眼前的小恩小惠。
过度消费
过度节食的人容易暴食,因为他们处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恐慌中,于是把每一顿都当成人生最后一餐来拼命吃。
而从小缺钱、处于“贫穷”恐慌中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会比其他孩子对物质拥有更大的渴望,也无法以正常的态度对待金钱。
他们觉得幼时父母亏欠了自己,成年后需要得到补偿,有可能会更加想要拥有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奢侈品,也很难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拥有错误的价值观
由于从小就觉得自己很穷,所以,这些孩子会比其他小朋友更加在乎金钱这些比较物质的东西。
当父母对孩子说家里很穷、没有钱的时候,孩子的心里是没有什么安全感的,他也会觉得就是因为没有钱,所以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孩子成年之后奔波不断、身兼数职,保持超负荷工作状态,不敢谈理想、不敢想未来、不敢谈恋爱、不敢享受生活,人生只有一个信念:拼命赚钱。
而造成他们如此缺乏安全感、拼命赚钱的原因,就是父母从小到大的“哭穷”。
有这样一个视频短片:
一群大学新生模样的孩子站在草坪上准备一场比赛。
老师对着这群参赛者说:
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我有几个条件要说。
如果你符合条件,就向前迈两步。如果不符合,就待在原地不动。
“如果你们父母的婚姻持续到了现在,向前两步。”
“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向前两步。”
“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两步。”
“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
“如果你从来不用和爸妈一起担心账单,向前两步。”
……
当所有条件宣布完之后,有人在起跑线上一步没动,但也有一部分幸运儿离终点已经不到40米了。
这时,老师对参赛者说:
站在前面的人回头看一下。
我说的每一条,和你们个人的能力都无关;
我说的每一样,都和你自己做过的事无关。
但你们已经领先了这么多。
随后,老师提高声音:“准备,跑!”
排在最后的孩子,尽管奋力奔跑、加速、追赶,但他们冲到队伍中间的时候,排在前面的孩子已经冲过了终点。
很多父母都希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其实,父母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并不是所有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在罗马,但至少不要因为物质的桎梏,让他们失去了努力奔跑的希望。
父母一味对孩子哭穷,“咱家穷”就会变成一句负能量魔咒,
就如同“你真丑”“你很笨”一样,让孩子处处受挫,陷入无助和绝望。
图文无关
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哭穷”绝不是。
在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可以对孩子强调“省钱”,历数家庭不易,但在绝大部分家庭已实现温饱的当代,孩子必须富养。
所谓富养,不是拿重金给孩子打造一个奢侈的童年、高端的生活环境,富养的核心是满足孩子合理的、正当的需求,与同龄人看齐。
这样,孩子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养成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素质修养,对审美、品位具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
而不至于因为“怕穷”,形成一心“暴富”的思想,为以后的人生弯路埋下隐患。
爱并不等于骄纵,
只要花心思、用对方法,
孩子就不会被宠坏,
请在物质上、精神上,
给孩子给予充沛的关怀,
而不是矫枉过正,
没收了那份原本属于他们的爱。
切莫因为物质的贫乏,
给孩子套上精神上的枷锁。
对于孩子高铁买饭被妈妈批评,您怎么看?
您有过对孩子“哭穷”的经历吗?
“家里穷”给您带来过影响吗?
欢迎留言分享!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豫见升学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