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能够一步住进新房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能否快步过上好日子?不少贫困户抱有怀疑。松桃苗族自治县以五个坚持为统揽,围绕“五心圆梦”工作目标,按照“坚持党建引领做实‘十个保障’实现‘五好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总体思路”,成功探索构建“55105”易地扶贫搬迁基层党建体系松桃模式,较好回答了易地扶贫搬迁能够快步过上好日子的问题。
住得进——遇事有人办
该县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搬迁带来的后顾之忧。抓实教育医疗服务解“忧心事”。在解决就学方面,该县采取“新建学校安置一批、整合学校安置一批、民办学校安置一批”举措,确保搬迁群众子女100%就近入学。县城安置点育才社区建成社区幼儿园3个,团山社区建成社区幼儿园1个。目前,县城搬迁群众中幼儿入园345人,小学入学1091人,初中入学462人。在解决就医方面,县城安置点新建4个社区医疗服务站,集镇安置点、中心村安置点均由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成功申报了中央彩票公益金2018年度支持医疗设备10套。优化社会保障服务解“烦心事”。始终瞄准群众的“搬迁痛点”,加强与迁出乡镇对接,通过“一对一”做好贫困群众医疗保障政策转移接续,做到应保尽保,确保不因搬迁出现漏保断保,对符合城市低保政策条件的纳入城市低保。完善了户籍管理服务,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解“扎心事”。团山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物管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社区民政服务中心、工青妇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等便民服务站点,均有驻点工作人员驻点服务,社区便民超市35家;育才社区建设邻里互助服务中心3个,配套建设了群众体育运动中心、群众广场、图书室、社区警务室,人社、民政、工青妇等部门常驻“一站式”邻里互助中心窗口服务。
住得了——就业有着落
通过巩固外出务工就业、就近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托底以及打造楼下脱贫车间等方式,精准落实每户1人以上就业目标,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搭建就业平台。在全县已搬迁入驻的33个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窗口,明确专职人员43人负责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在搬迁规模较大的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就业创业服务,掌握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培训需求,开展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等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扶贫载体建设,建立就业扶贫车间4个,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257人;就近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企业 基地 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县移民局与县扶投公司共同出资在育才社区安置点建设25万棒香菇基地,解决就业岗位120个。同时,引进“小商品加工”项目建立居家式就业模式,吸纳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就业人员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大力开发城市协管、保洁、保安、就业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托底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303人。着力开展就业援助,促进搬迁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2157人。落实就业政策。以创业担保贷款审核发放为主要扶持手段,着力帮助搬迁劳动力创业人员化解融资难题,扶持搬迁劳动力7人合伙创业70万元;落实一次创业补贴和场地租赁补贴8人57800元。在安置点积极打造“楼下脱贫车间”和培育自主创业平台,同步打造团山安置点民族特色一条街引导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累计实现就业15327人、自主创业164人,其中县内就业5103人,县外省内就业1258人,省外就业8966人,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实现户均1人以上就业。
住得下——安全有保障
推行“一站式服务、五分钟到位、十分抓落实、百分百满意”工作法,确保搬迁群众有地方办事,能办成事;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从搬迁群众中考察公正心强、积极性高、愿意从事安置点管理的社区干部、区长、楼栋长,做好社区日常管理,目前团山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干部11人,区长6人,楼栋长34人;育才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干部17人,区长10人,楼栋长62人。强化社区治安管理,建成综治中心25个,设立警务室25个,配备警力40人,群防群治组织25个,群防群治队伍170人,开展群防群治巡逻每天不少于3次;矛盾纠纷调解组织25个,矛盾纠纷调处40起,成功38起;规划建设社区天网视频监控平台25个,视频监控点125个,团山社区投资400万元建设社区智能化系统,建成天网地网监控工程,育才社区智能化管理小区建设正同步推进;采取辖区民警与物业安保监控巡逻相结合,在各个电梯内和楼道口均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小区治安防控方面无盲点;实现安保巡逻、人防技防100%全覆盖,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打造智能智慧小区,实现移民安置小区“零发案”。
住得好——生活有滋味
坚持“志智”双扶,育才社区城市体验馆已投入使用,让老百姓体验城市生活,引导农民变市民快速融入。团山乡愁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引导老百姓记住乡愁、永感党恩。大力开展一次感恩宣讲、选送一场文艺演出、播放一场优秀电影、打造一批文化墙、配齐一套文化设施“五个一”活动。通过推进感恩文化、法制文化、民族文化、科普文化“四进”移民社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目前,团山社区和育才社区已制作社区文化墙500余幅,团山社区乡愁馆已完工。抓好公共文化辅导、文化体育设施设备配套、实施“广电云”户户通、农家书屋书籍配送,积极组织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和三区人才志愿服务队伍等,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音乐、小品等文艺节目进安置社区开展文化辅导,建成了育才社区文化体育运动中心,配备了文化体育健身器材。充分利用安置点讲习所、文化广场等平台,向搬迁群众宣讲易地扶贫搬迁政策。6月20日,贵州省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走进团山社区。9月24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选点团山安置点并到团山社区拍摄易地扶贫搬迁MV宣传片。(刘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