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武侠的故事中,那些江湖中的门派总是会被刻意分成正派和邪派,即便是金庸老先生的作品也存在这样的设定,这并不能用“俗套”来形容,毕竟正邪不两立的剧情是武侠故事永恒的主题,若是没了这些纷争,故事也就难以展开,但金庸老先生做得最出色的一点就在于他笔下的种种门派即便是在预先设定了正邪立场也能够给足人惊喜之感,比如在《笑傲江湖》一书中那自诩正派的五岳剑派中渣滓何其多?岳不群、左冷禅皆是无耻小人,反观被定义为邪派的日月神教中却是出现了向问天这种顶天立地的汉子,甚至那曲洋也不过就是个热爱音乐之人,金庸此举些许只是想打破人们对“门派立场”的成见。
(岳不群剧照)
而在金庸笔下的另一部作品《倚天屠龙记》中,他是将正邪门派之争描述到了极致,几乎整本书都在讲述正道的六大门派与邪道的明教之间的对抗,书中也出现了“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桥段,也正因为这一事件,咱们的主角张无忌能够得以崭露头角,瞬间成为武林中炙手可热的新星,但抛开剧情需要这一点来说,“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从表面来看,六大门派是正派,明教是邪派,这场交锋自然就是正与邪的碰撞了,再加上金毛狮王谢逊在被师父成昆杀了家人后狂性大发做了不少恶事,以七伤拳杀死了少林空见大师,早年教主阳顶天也弄瞎了渡厄大师的一个眼睛,所以他们与少林是有矛盾的;对于武当派来说,当年俞岱岩被捏碎全身骨节也与天鹰教有关;对于峨眉派来说,殷梨亭的未婚妻被杨逍抢走,殷素素作为“妖女”又“拐走”了张真人的徒弟张翠山,也算是有些矛盾;对于华山派来说,那完全是被鲜于通嫁祸的罪名是他自己害死白垣;崆峒派则是被谢逊盗走了《七伤拳谱》;最后的昆仑派则是因为掌门白鹿子辈明教的人杀死。综上所述,六大门派的确是有理由对付明教,但至于围攻吗?
(谢逊、空见剧照)
中土明教总坛位于光明顶,也就是说只有昆仑一派与他们的位置比较近,其他门派要来攻打明教其实已经算得上是跋山涉水了,比如华山、少林这些门派,来一趟光明顶只怕是要几年?他们真的有必要为了一些私人的仇怨而纠集其他门派来攻打明教?就不怕被别的门派趁势偷了老巢?其实只是因为书中提到的这些矛盾的话是远远达不到需要围攻光明顶的程度的,甚至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也并非江湖纷争,而是与朝廷的对抗,不过很明显,六大门派和明教都是站在朝廷的对立面,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此时根本没理由乱斗,之所以他们兴师动众来围攻明教,其实还与另一件事有关,即是明教破坏了江湖规矩,只不过这个原因却是由上百年前的一位高人无意间道出,那人便是周伯通。
(九阴真经剧照)
在《射雕英雄传》的第十六回中是着重介绍了那《九阴真经》的来历,继而引出了黄裳这一角色,提到他与江湖门派之间的恩怨,原著如此描述:“周伯通道:‘那黄裳练成了一身武功,还是做他的官儿。有一年他治下忽然出现了一个稀奇古怪的教门……又叫明教,据说是西域的波斯胡人传来的。他们一不拜太上老君,二不拜至圣先师,三不拜如来佛祖,却拜外国的老魔,可是又不吃肉,只是吃菜。徽宗皇帝只信道教,他知道之后,便下了一道圣旨,要黄裳派兵去剿灭这些邪魔外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着实有不少武功高手,众教徒打起仗来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么没用,打了几仗,黄裳带领的官兵大败。他心下不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什么法王、什么使者。哪知道他所杀的人中,有几个是武林中名门大派的弟子,于是他们的师伯、师叔、师兄、师弟、师姊、师妹、师姑、师姨、师干爹、师干妈,一股脑儿地出来,又约了别派的许多好手,来向他为难,骂他行事不按武林规矩。’”
(周伯通剧照)
这段文字中“他心下不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什么法王、什么使者。哪知道他所杀的人中,有几个是武林中名门大派的弟子”这两句话尤为关键,也就是说明教人员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甚至就连法王、使者级别的人物都与别的门派有关。
说白了,明教吸引了太多别的门派的人士前来投奔,也许在黄裳攻打明教之时这种情况还不多见,只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别派人士被明教拉走,这显然就不符合江湖规矩了,明教的壮大对别派产生了威胁,这才是六大门派不得已围攻光明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