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生的命运走向,往往与那么几个关键的节点有关,投胎时进入的家庭,高考后进入的学校,毕业后遇到的工作,结婚时选择的伴侣……我们将这些关键事件称为“命运的转折点”,随后的生命走向往往由当时的那一个转折点所决定,这是自古皆然的,古人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关羽一生中有两个影响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首先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了刘备,跟随着刘备一路征战,从此开始了由通缉犯到绝世名将的蜕变,等到建安五年(200年)的时候,关羽在白马之役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阵斩河北名将颜良,成为当世公认的名将。
另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则是发生在219年的“大意失荆州”,关羽是一个极为傲气的人,而且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傲,一方面看不起自己的下属,其下属靡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另一方面也看不起自己的盟友,盟友孙权为自己儿子向关羽女儿提亲的时候,关羽说“虎女岂能配犬子”。
因为这份傲气,关羽让自己的下属与盟友都成为了敌人,同时他对于自己的敌人表现得很是轻慢,看不起东吴方面与自己对敌的吕蒙,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还抽调荆州的兵力,最终导致荆州失守,这也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这是他人生中另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在关羽失荆州前,他是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为蜀汉北伐创建巨大功业的名将,甚至于极有可能取得北伐的成功,毕竟曹操都已经被吓得即将迁都了。而在关羽失去荆州以后,他就成为了进退失据的孤家寡人,只能够极为苍凉地败走麦城,在距离益州仅二十里地依然被杀,徒然留下无限悲情。
失去荆州既是关羽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蜀汉国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向来以信义著称的刘备之所以要“借荆州不还”,就是因为荆州对于此时的三国形势极为重要,已经是军事、文化、政治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占据荆州的蜀汉在面对其它二国是进可攻退可守的,而失去荆州的蜀汉则只能彻底偏安一隅,哪怕诸葛亮神机妙算也已无力回天。
倘若蜀汉没有发生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事件,那么蜀汉的北伐能否成功?刘备是否能够真正成功地一统三国天下呢?笔者认为成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当年曹操在赤壁之败后,为了防备东吴、蜀汉,专门设置了一道以三个节点为支撑的重要战略防线,那就是“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
在失去荆州以前,关羽的兵锋是曹军所无法抵挡的,只要再给关羽一段时间,那么襄阳必然失守,于是曹操所设立下的这道战略防线被会被彻底打破,曹操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危机,才会被吓得想要迁都,也就是会直接将整个黄河以南的地区拱手相送。
考虑到关羽这个时候已经在北方有着很高的威信,“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同时刘备的蜀汉又占据有“汉”的大义,百姓们对于刘备的认可程度也很高,那么黄河以南的地区很快就能够被消化,再加上刘备、诸葛亮从定军山北伐,孙权从东边北伐,那么曹操的宛洛地区也很难守住。
这也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最终规划“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然而作为率领荆州之军北伐的上将军关羽,犯了致命的错误,于是刘备那一统天下的美好设想也因此而发生转折,就此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