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封妃,对于整个贾府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在这荣耀的背后,贾家人“洋洋喜气盈腮”,宁国府荣国府上上下下,“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于是宁荣两府开工程动工,建造大观园,迎接省亲的贾元春。
然而,秦可卿在托梦给王熙凤的时候,已经预料了元春封妃一事的本质:“虽然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般的盛况,但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言外之意,元春封妃,不是真正的喜事。事实上,省亲回贾府的元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就哭了一共六次,是喜是悲,元春的表现已经说明了一切。
元春第一次哭泣: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祖母和母亲
元春是荣国府的长女,也是长在贾母身边的第一个嫡亲的女孩儿。贾母是个有深谋远虑的老人家,出身史侯府的她嫁到了国公府,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自然也会为家族的今后做打算。也许,元春这个出生于大年初一的长孙女,就是贾母心中的希望。俗话说: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贾家的男人在仕途经济上不热衷也不擅长,也许贾家的女孩可以送进宫当娘娘。
如果贾母真有这么个想法,那么她把元春养在身边也就会有意培养她了。以贾母的智慧和阅历,自然会对元春精心调教。而年幼的元春也因此和祖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入宫多年后回家省亲的元春,再次见到祖母和母亲,自然难掩悲伤,尤其是看到了祖母和母亲日渐苍老,不由得“满眼垂泪”,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三人说不出话来,只是呜咽对泣。
对于一个入宫多年,常年见不到亲人的女子来说,祖母和母亲,都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依靠。孤独的深宫生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数个漫漫长夜,元春最为思念的,想必也是祖母和母亲的怀抱。
元春第二次哭泣:忍下了想要向家人倾诉的那些委屈
在祖母和母亲面前,在众多彩嫔、昭仪和宫女面前,元春不能失态,不能有损皇家颜面,更不能继续哭下去,以免家人担忧。所以她强忍住悲伤,换出一副笑颜。安慰贾母和王夫人不要伤心,可还没说上几句话,自己又说不下去了,于是哽咽起来。
元春想说的话想必很多很多,一个人在深宫之中,家里又并没有叔伯兄弟是朝中的重臣,可以为自己撑腰。她受了委屈没人替自己承担,也无处去倾诉,无助的时候,得靠自己一个人慢慢熬;受罪的时候,也只能拼命往自己肚里吞;伤心的时候,一个人咽下那苦楚;愉快的时候,也没有亲人可以分享那细微的小小喜悦。
也许,她心里多多少少有几丝埋怨,埋怨父母将她送进宫,毕竟宫中的生活不是她所期待和想要的。但是,作为家中长女,家族的重担也落在她的肩上。父母老迈,祖母也越来越苍老,几个叔伯、兄弟也不那么争气,底下还有一群弱弟小妹。这个家族在政治上的依靠,几乎都落在她这个新晋的妃子身上。
元春第三次哭泣:能见到亲人真好!受的那些委屈都值得!
停止哭泣之后,元春听从了祖母等人的劝说,归了坐。归坐之后,她见到了家中女眷,有尤氏、李纨、凤姐,有迎春、探春、惜春三位妹妹。看着家里人都在,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元春忍不住又哭泣了一番,“只要你们都能在家好好的,我在宫中受再多委屈,都是值得的。”也许,元春就是这样想的。
女子虽弱,未必就一定没有男性刚强。很多女子,在家时看似是小女儿,其实早早地懂得了为父母分担一份责任。
贾元春虽说是贾家的大小姐,但是想必早早地懂事,看到了祖母和父母日渐老迈,想到了早早死去的哥哥贾珠让父母失去了希望,看着年幼的弟弟宝玉尚不懂事,她就独自揽起了做姐姐的责任,教年幼的宝玉读书识字。在合适的年纪,就顺从地进宫,开始了那胆战心惊的深宫生活。从此就不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家族而活。
元春第四次哭泣:天伦呵,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贾元春性格和王熙凤截然不同。王熙凤爱财也爱权,热衷于钻营,有心机,有手段,也有谋略。然而元春则不同,她心性比熙凤单纯多了。
正因为如此,元春在第四次哭泣的时候,才会对着贾政说: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在元春眼里,虽然贾家也算有了无上的荣华富贵,但骨肉分离,她和家人多年难得见上一面,也没什么意思。反而是小门小户人家,虽然穷困,但是家人每天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可见,亲情对于元春而言,比权力、富贵、地位重要多了。
私以为,元春的这番话,已经表示她不可能在宫中继续往上爬了,因为地位、权力和富贵,对她没有吸引力,她没有争取更高地位的动机。既然如此,后宫中那种人人都想削尖了脑袋往上爬,元春势必是不进则退,早晚会被其他妃嫔给挤下来了。到了那时,可就真是无常又到,眼睁睁只能把万事全抛。
元春第五次哭泣:见了弱弟,泪如雨下
元春第五次哭泣,则是在这位大姐姐见到了弟弟宝玉的时候。宝玉行完国礼后,元春拉着宝玉的手,把他揽在怀里,抚摸着宝玉的头颈,笑着说宝玉比之前长大了好些之后,立马又不免“泪如雨下”。
亲姊妹中,元春上有一个哥哥贾珠,从小读书写字,十四岁就进了学,娶妻生子,原本是贾政、王夫人以及整个家族的希望。可惜贾珠死得很早。随后,元春见父母生了宝玉,就知道宝玉这个弟弟将会是全家的希望。
作为长姊,元春对下面的弟弟妹妹自然是爱护有加的,这是元春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也因此,她考虑的事情也特别多,她懂得为祖母和父母分忧,她试图将弟弟培养成才,所以才会手引口传教给宝玉许多诗文,希望弟弟能出人头地,将来也好光宗耀祖。原文曾说: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每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形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
元春第六次哭泣:从此各自保平安
元春最后一次哭泣,是在听只是太监说要请驾回銮的话语时,不由得满眼又滚下眼泪:
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瀚,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前朝是如此,后宫也是如此。元春想必心里清楚自己在皇帝心里的地位,也知道后宫生存之险恶比战场尤甚。虽然一个月可以进内省视一次,但要想再回家,恐怕是难的。这次回宫,元春有不舍,有担忧,也希望祖母和父母能好好保重身体,家中不再如此奢华浪费。从此骨肉分离,只能希求各自保平安了。
元春回家省亲,在《红楼梦》里看似是非常热闹的情节,其实,也真如秦可卿所言,那只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正所谓乐极生悲,掩映在元春封妃之下的悲凉,也就是贾府这个百年家族轰轰烈烈外表之下不可避免的分崩瓦解了。
作者:红楼夜思。欢迎关注本号:红楼夜思。从书里,看更广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