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超互动装置_LED屏幕, 投影仪,图形工作站, 音响, Kinect 尺寸可变 2017
"第三域 THE THIRD FIELD, 以虚拟现实为基础,融合了AR、图像生成、实时数据交互等技术,七号展厅被建构为一个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空间峡口,通过数码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数据交互营造出一处既非现实也非虚拟的异域,在赛博空间的电子外衣下,为观众提供一次窥探现实与虚拟混沌之地的路径,持续的对“真实”的意义定义在这里并不重要,新的认知方式的打开才是以艺术与科技所拓展的云图,在关于未来的命题中通过艺术我们还能看见什么?"
—— 俞可
“第三域 THE THIRD FIELD” ,“第三”指向他者,“域”代指空间、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对科幻有着深厚情感的年轻艺术家张海超设置了一个区别于日常有着特殊规则的场域,不仅是真实与非真实视觉混合的区域环境。
“第三域 THE THIRD FIELD” 以虚拟现实为基础,融合了AR、图像生成、实时数据交互等技术,整个七号展厅被建构为一个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空间峡口,通过数码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数据交互营造出一处既非现实也非虚拟的异域,在赛博空间的电子外衣下,为观众提供一次窥探现实与虚拟混沌之地的路径,持续地对“真实”的意义讨论在这里并不重要,新的认知方式的打开才是艺术与科技所拓展的云图。
张海超沉浸式互动装置;投影仪,音响, kinect, 尺寸可变 2019
面对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鲍德里亚曾担忧人的主体地位也会受到检验,人会因为代表着“科技”或“工具”的新技术媒介而丧失“主体”身份,作为主体的人因常常将作为技术媒介的”物“视为”透明“,但当虚拟空间被赋予活物特性时,一般的世界观被瓦解。<VR数控游戏,Game of VR Numerical Control>中是在技术的加持下主体人的生命的扩张,而与此形成互文的<索拉里斯No.1,Solaris No.1>,则是主体人面对“空间数字生命”的渺小,在此借用了科幻小说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在小说《索拉里斯星》中描述的未可知生命体以此隐喻被生命化的技术媒介“物”,通过设备感知空间观众的动态并以特有的图形与声音的方式进行回应,在这里代码就是它的形而上学,0与1构成其优美之结构,不过所有的生物本源都是一样。
展览架空的故事围绕的其实就是虚拟与生命。<空间接口, Space Interface>搭建的虚拟空间是为展览的基础框架,由虚拟现实技术基于“仿真”,并融合多种虚拟景观组成的未来媒介为展览空间定下了畅想的基调。此时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仍然是清晰的,观众以手机、像素差错图像、端口连接观看的通路,通过窗口窥见安置在空间四处的虚拟纪念碑景观。
张海超图像装置;LED灯箱,定制手机应用程序,_尺寸可变_2017年
旁边房间中<VR数控游戏,Game of VR Numerical Control>,如列阵般并置的机械臂、激光与VR虚拟控制端正是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开始,虚拟世界可以借由VR的方式重叠并接轨现实之上,以此打破信息与物质、虚拟和现实的二元对立,观众的生命力以参与者的角色与装置空间融合联通、互动,数个机械臂如人的义肢般与操作者同步,主体人因技术而得以延伸。
张海超 沉浸式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头盔,图形工作站,机械臂,Arduino单片机,激光器 2019
<电子草履虫,E-Paramecium>是互动数据,网络等共同构建的生态链中的网络低端生物,只有简单的观众互动数据的应激反应,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数据形成的拟态环境去了解认知并做出反应。面对越发巨大和复杂化的现代社会,人是否也是放弃了大部分对世界的经验性接触,人的行为也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借用媒介的便利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应激性反应,所以我们同草履虫一样受数据周期循环的波动而影响,遗忘。
张海超,Ittack,影像,2016年,作品截图
张海超,Ittack,影像,2016年,作品截图
“科技”无疑是当下时代重要的命题,但其实是指向关于人的讨论的,科技无疑在塑造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中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在以科技构建的媒介环境中,人处于何种的状态与位置,恰是艺术家张海超以艺术为实践方法对自身时代经验的讨论,并且在“第三域”中试图与观看者分享艺术因科技而拓展的创造性视觉表达,以及科技因艺术表达拓展的认知方式。
在这里,艺术家张海超用“第三域”作为他与美术馆观众链接的端口,试图以科学的姿态揭示现实中某些隐形的存在,促使艺术实验转换成别样的思想通道。我们或许会问:由新媒介所演化出的艺术景观,在多大程度上会让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具体而异常的空间结构中,感知科学对艺术的侵入与改造,从而去接近那些使我们茫然于“主体”之外的多维认识。
当然,赛博朋克的电子外衣不能等同于艺术本身,它只是阐明了年轻一代对当下艺术创作的重组。展览中,艺术家的四个作品犹如不同的窗口,不仅强调出年轻一代关于世界,关于未来的畅想,同时也演绎出新的视觉认识。我们知道艺术绝非科技,“第三域”也非是一次新媒介的推广。展览只是期待与广东美术馆的观众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讨论:在这个因科技塑造而不断更新的世界里,艺术究竟还有多少可能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而艺术创作又是如何借助科技的翅膀去实现更多的目标……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信息
“第三域 THE THIRD FIELD”——-张海超个展
( 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第十一回 )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31日—2020年01月31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七号展厅
总策划:王绍强
策展人:俞可
学术委员会
主任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委员
皮道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批评家
冯博一 策展人、批评家
冯峰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
黄笃 策展人、批评家
俞可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顾振清 独立策展人、台湾艺术大学客座副教授
盛葳 《美术》杂志副主编
展览统筹:邵珊、胡锐韬
展览助理:廖呢喃
展览组织:黄亚群
展览陈列:袁喜明
视觉设计:李漾
公共教育:刘端玲
新闻推广:涂晓庞
合作艺术家:李琨,Joe BEEDLES(英国)
艺术家团队支持:邓川、胡滔、卢可欣、夏爽
支持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科技与艺术研究院
张海超
1987年生于重庆,
2010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2016年硕士毕业于法国贝桑松高等美术学院。
目前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担任艺术与科技教研室主任
工作并生活于重庆。
2019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媒体艺术)作品提名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重庆
“第七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重庆
“新媒体的飞翔” 奇堂美术馆 西归浦市 韩国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深圳
2018
“在路上·中国青年媒体艺术家" 香港城市大学展览馆 香港
相遇亚洲-一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重庆
“时间之镜-一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重庆
“网络艺术社会学-一艺术邀请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 重庆
第二届重庆美术双青展 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 重庆
2017
“时间旅行社 星星艺术空间 重庆
“空间接口” 501序空间 重庆
“在路上·2017” 关山月美术馆 深圳
流动时光-来自中国的新媒体艺术" Corsia delle Donne 罗马
“平行2017艺术家邀请展”C艺术中心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