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文化戏班习俗落孤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85
导读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将它列为“高甲戏演出习俗”之一,笔者曾请教过高甲戏名旦蔡秀英、名丑许仰川等几人,他们都说“落科”这个表演程式戏仔(即小梨园)与老戏(即大梨园)经常运用,高甲戏只有小戏《番婆弄》中番婆唱的…

“落孤科”也叫“落科”,是梨园戏旦角的特定科步,多用于表现少女思春的情绪或对未来的憧憬。

“落科”系列身段图(表演者:李红)

小梨园的剧目

大多为未婚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因而最常运用“落孤科”的表演程式。《陈三五娘》的《赏花》一出,就有七个“落科”,“小闷”一出有五个“落科”,其它如《宿店》(《蒋世隆》之一出)、《春香闷》、《辨真假》(《葛希谅》之一出)、《买胭脂》(《郭华》之一出)等好多出都有“落科”。例如:《赏花》五娘唱的第一首曲〔五开花〕(“恍惚残春”)“谁人留得春莫去,可来伴阮少年过一世”就落一个“孤科”来表现五娘的伤春情怀。再如《春香闷》春香唱的最后一首曲〔福马〕(“心头寂寞”)“除非着我君返来同入销金帐内,即会解得阮此相思”也落一个“孤科”来表现春香的思君情绪。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落科”的表演程式:左右手先后以鹰爪手姿作提手科,两手上下叠于胸前,捧科,双脚踐蹀移行数步,放科,面呈莱莉花笑,同时秋波一转(俗称“放电”,也叫“放科"”),即反向转身。凡“落科”音乐节奏须放慢,以使科步能做得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人物的微妙心态。

由于旦角作“落科”表演时,神情妩媚,暗送秋波,足以令人销魂。有的观众竟然自作多情,认为此“科”是抛给他的,争相掀起长衫等待接“科”,造成戏迷之间争风吃醋,引起斗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风最为盛行。有的乡里为了抢占风头,便向戏班“买科”,抛一个“科”给指定的某人,赏一张“红底纸币”(相当于一条红毛毯的价值);有连买三个、五个科的;也有“买科”送予神佛的(即将“科”抛与神像)。戏班头家与师傅为了赚钱,竟也做起“卖科”生意。如遇对立的双方争要“接科”,一方高喊“摔破像火烌(草灰)”,另一方高呼“箍咧像祧柱(柱石)”,便酿成双方拳打,甚而导致两乡两姓械斗,为此不知伤亡多少人命。

“落孤科”由表演程式异化为戏旦与戏迷挑情的举动,这是旧时一种庸俗鄙劣民俗。

这里附带澄清一下“落科”是属哪个剧种的演出习俗问题。《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将它列为“高甲戏演出习俗”之一,笔者曾请教过高甲戏名旦蔡秀英、名丑许仰川等几人,他们都说“落科”这个表演程式戏仔(即小梨园)与老戏(即大梨园)经常运用,高甲戏只有小戏《番婆弄》中番婆唱的曲句“若还不返去,恐畏你会病成相思”用过“落科”程式中的“放电”一科,其余大小剧目都未用“落科”。所以,笔者认为将“落科”列入“高甲戏演出习俗”显然有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