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是我国近些年来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彰显了我国强大的航天实力和战略远见。在目前的四大导航系统中,"格洛纳斯"和"伽利略"发展得都不顺利,GPS处于稳定水准,呈上升趋势的,只有北斗系统,随着北斗3号系统的全面建成,我国导航系统在为全球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可靠性、精度、性能都会大幅提升。
而且,我国还计划实现北斗导航系统与5G和AI的融合,要是顺利的话,和美国GPS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反超也是大有希望。
这么厉害的系统,早已经默默的潜伏在你我的各个移动终端中做了多年的"无名英雄"了,按理说应该广为人知才对,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近些年来,随着北斗导航性能的提升,市面上的主流手机,基本都是用中国北斗来导航,毕竟相对于GPS这样的"进口货"来说,国产货价格会稍低一些。可很多很多消费者明明用着北斗系统,却不知道,以为自己用的是GPS,甚至还时不时把它拿来和GPS作对比,痛斥"我想问问北斗,为什么大家还在用GPS,自己好好想想吧,你发出一万颗卫星只能提升国防不能途胜民生有何用?"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呢?主要有三个: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GPS都是一家独大,高峰时能占到全球90%左右的市场份额,格洛纳斯和伽利略在它面前,根本就没有一战之力。我国手机厂商自然也是没得选,哪怕价格再高,也只得硬着头皮配置GPS。时间长了,大家说到导航系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GPS,直至以为"导航系统=GPS",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形成了定式思维。
二是手机厂商命名问题。很多厂商以前直接是将导航命名为GPS导航,虽然现在已经有所改变,可一般也只是写导航系统,不会写北斗系统。这也让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北斗没什么概念,还是停留在GPS的固有印象中。
从这种局面中,我们也能看出来两个问题,一是和GPS相比,北斗系统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如何能做到深入人心,让大家在用它的同时,也知道它、了解它,是亟待解决的。
三是固有心态问题,从北斗如此优秀,很多国人却并不了解,对于中国如今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许多人也并不了解,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比我们自己眼中的中国要强得多。
哈佛一位教授在演讲中提到,过去25年来,世界上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这颠覆了世界格局,他的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连震惊的时间都没有",在一些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吃不饱饭、贫穷落后"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庞然大物,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指出,中国对美国的威胁,比俄罗斯还要大,未来战略的"重中之重",就是中国;还有日韩以及周边的国家,近些年来大部分都变得友善了,各位不妨也想想是为什么……
就像金灿荣教授提到的,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到底有多强大,特别是美国那些战略专家,是最承认中国崛起的,他们把中国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领导者,他们如此认为,那些看它眼色行事的国家,也会如此认为,就好比你在单位中,领导人认为你行,你就行一样。与此相反的是很多中国人,特别是那些崇洋媚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打心底里认为中国不行,还在网上大肆宣传,这就又影响了更多的人。
事实也正是这样,中国的发展,你我都清楚,它体现在方方面面,可就好比北斗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一样,受历史因素以及一些恶意唱衰的人影响,许多国人对祖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觉得中国还是不行,处处不如人。
可实际上,我国现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在十年内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已是共识;军事力量稳居世界前三,特别是我们曾经最薄弱的海军,如今已经攀升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外交方面,我国负责任、讲信誉、爱和平的国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各国都愿意和我们展开友好往来,今年首次超过美国,拥有了全球最大外交网络;科技方面,量子通信、5G、人工智能等领域,我国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出。在专利数量方面,去年我国申请数量已将远超美欧日韩这四大经济体的总和,占全球总量46.4%,是美国的两倍多……
这一个个领域的成就汇总起来,就造就了强大的中国。诚然,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可我们也不能对这些成就视而不见,只有不卑不亢,才能继续更好的发展。
但提到中国今日的"高楼大厦",就不得不提为这大厦打下"牢固地基"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特别是"两弹元勋",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奉献精神,为中国打下了最牢固的基础,即以战略核武器的威慑力,为中国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让新生的中国,在孱弱之时,可以安安稳稳的发展,而在我们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之时,他们的成果,也依旧在为我们保驾护航。
两弹元勋们的奉献精神有多伟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邓稼先在美国毕业后,只要他想,就能留在当时人人都向往的美国,可他却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扎根戈壁滩,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科研条件下,一干就是一辈子。
当时科研条件有多艰苦呢?要知道,原子弹的研究,必然需要用到大量数据,而这些数据,肯定又是异常复杂的,可当时,连计算机都没有,邓稼先只能带领着团队,用纸和笔,再辅之以算盘,计算出了研制过程中的庞杂数据,一个核心数据,往往需要三班倒计算好几个月。如果有计算机的话,想必打破美苏的纪录会更加彻底。
在感叹老一辈科学家们科研精神,为他们感到惋惜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两弹元勋们能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完成核武器的研制,数学这个各学科都离不开的工具,立下了汗马功劳。要是数学功底不扎实的话,他们很难在各自领域取得那么大成就,更加难以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算出庞杂数据。
而大家都知道,两弹元勋们多是成长于民国时期,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们何以能有这么扎实的数学功底呢?想来,和当时重视数学教育、数学名家辈出有很大关系。
民国时期数学之风盛行,诞生了不少数学教育名家,其中有个非常有名的叫刘薰宇,让很多大师级人物至今难以忘怀:
"有一位叫刘薰宇的先生,写过不少通俗易懂的文章,读了之后,我才弄明白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当代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对中学生们如此说到;
"我上中学的时候,数学学得也不好,后来慕名看了刘薰宇的作品,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就越看越多,然后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慢慢走上了研究的道路。"武汉大学前校长、著名数学家齐民友"自曝"学习历程;
"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刘薰宇的《数学的园地》,它里面介绍的集合论和数论初步思想,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著名数学家谷超豪这么说……
这些大科学家,一生经历了多少事?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年纪也都不小了。然而,他们还是对小时候读过刘薰宇作品这件事,记忆犹新。归根结底,就是贯穿于他们讲话始终的一个核心——有趣。
刘薰宇与其他教师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擅长把数学和故事相结合,他认为,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数学变得有趣、让学生能够自发学习,于是他就致力于此,创作了很多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将复杂、枯燥的数学剥离抽象的外衣,融入其中,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这种方式效率有多高、效果有多好,从杨振宁、谷超豪等人的回忆中,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经过整理,刘薰宇的作品被汇集成《数学趣味》、《数学的园地》、《马先生谈算学》这三本书,很多人读了后,都会感慨物有所值。点击上方链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