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DEJN只给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设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8
导读

学生时期在 “空白地区”(Peng Hsing-Kai)实习的经历让 YAODE 累积了不少编辑与排版上的实作经验,他的第一本书籍设计是理查·赛肯(Richard Siken)的《狂恋》(CRUSH),…

yuchenghsiao 是北京 STonES DESIGN Lab. 的设计师,同时也是 S-tones Printing Studio 的负责人,她不时与我们分享有趣的视觉设计。这一次,她和同样來自台湾的设计师 YAODE JN 聊了聊。

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 2018:宇宙大爆炸 Bang Bang Bang 主视觉

第一次见到 YAODE 的作品是透过去年 “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 2018 的主视觉。看了很久后我才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海报上有类似玻璃灯管的扭曲英文字,不确定到底是空气凤梨还是草药的植物,以及卷成一团的金属色派对彩带。这些乍看让人摸不着头绪的元素,与草率季实验、率性的态度不谋而合,也像是在庆祝这个一年一度的纸本派对,奇怪中带点幽默,可说是一点也不草率。

网络上关于 YAODE 的介绍非常少,十分神秘低调,我尝试透过他的个人网站与 Instagram 来拼凑其作品的脉络及思路。无论是个人创作或商业项目,YAODE 几乎打破了台湾设计清新、可爱的标签,他的作品像是精密计算后的微观画面,偏执又迷幻。

Nagaoka:Sake Discovery,2018

YEN 专辑封面,2019

YAODE GRAPHICS. 是 YAODE JN 创立的个人工作室,于 2017 年底开始以设计与艺术指导的身份自由接案。YAODE 擅长将自身的视觉语汇及概念揉和于商业项目中,并根据不同专案的需求进行合作,执行项目涵盖了文学、音乐、艺术等类别,试图透过视觉语言形塑气质与走向。同时,也在个人艺术创作中持续不断地实验与累积,慢慢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就商业设计而言,YAODE 不太是主流定义下的设计师。他的作品中大多以图像叙事为主,透过图案本身去传达情绪及讯息,而文字只是辅佐观者快速理解讯息的手段,甚至可有可无,我把这个方式理解为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或更倾向视觉艺术的范畴。

“我的叙事方式无法像大部分设计师一样,倚靠排版完成,对我来说其实根本就是在画图,平日就会搜集素材、扫描、拍照,3D 则是最近使用的方式,这些会经过统整后,再处理成像我的样子。”

书籍设计。左:《狂恋》理查·赛肯,2017 右:《如果这是一个人》普利摩·李维,2018

学生时期在 “空白地区”(Peng Hsing-Kai)实习的经历让 YAODE 累积了不少编辑与排版上的实作经验,他的第一本书籍设计是理查·赛肯(Richard Siken)的《狂恋》(CRUSH),这是一本写给逝去的同性伴侣的诗集,文字描绘着同性间深刻又赤裸的爱。封面设计上,YAODE 只以纯粹的图像表现,素材取自他的屁股照片;没有文字解读,让读者从翻阅的那一刻起直接感受诗的情绪。第二本则是《如果是一个人》(Survival in Auschwitz),是犹太裔意大利小说家普利摩·李维(Primo Levi)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的回忆录。一团泛红的形体占据了大半封面,仿若是沾染血液的堆叠肉体,抑或奄奄一息的灵魂,柔软地揭露着集中营的真实与残酷。

其实书籍设计相当考验设计者整合能力的品味,除了思考封面、书腰、内文、选纸、装帧等布局外,还要考量整体的阅读体验是否连贯与贴切。YAODE 希望自己执行的书从里到外都是非常喜爱的,并且可以亲自掌握每个环节。由于书籍设计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成本太大,目前他保持着一年一本的速度进行着。“我不想只做一个封面就交差了,我会花很多时间把文本读完,想它的定位在哪及研究历史脉络,还要排版、还要做美术图、还要想装帧,我真的不行,要做就一年好好做一本,而那本是我很喜欢的。”

DLMidLs Pawnshop 身无分文的银色狂徒活动视觉,2020

YAODE 充满氛围感的视觉风格,让他和许多 underground 派对达成合作,包含台北的 Rev、SOMA 及近期开始合作的 Pawnshop 等。此外,YAODE 也期待作为一个类似选品者的身份,将自己的喜好与审美落实在不同项目中。“我其实蛮有企图的是,我做的东西都是我选的,包含内容与文本的品味都是,至少我觉得好的,尤其是音乐和书。”

YAODE 在执行上除了替品牌说话,也保有自己的意念。活动视觉中都会出现 “眼睛” 的元素,不管是金属的、玻璃的、半透明如弹珠的,或纯粹实心的圆,如同仿生人般注视着你,形成了一个属于 YAODE 的符号。

SOMA - PM SERIES 视觉,2019

SOMA - 5th ANNIVERSARY PARTY Flyer,2019

SOMA 则是 YAODE 从去年开始接手视觉设计的。YAODE 会将现场照片处理成流动的液态视觉,形成一种迷离又魔幻的感觉,或是对演出者的图片进行切割及拼贴,做出类似马赛克的效果。这让我想起意大利摄影师莫里吉奥·加林贝蒂(Maurizio Galimberti)的创作手段,都是试图在现实和虚幻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作为音乐现场的诠释再合适不过。

Message Flow:Message Contana Exhibition 视觉,2018

Message Flow:Message Contana Exhibition 展览照片,2018

Message Flow:Message Flow:LUST DORM PARTY ft. Multimedia Performance Flyer,2019

Message Flow:Message Flow:LUST DORM PARTY ft. Multimedia Performance 活动照片,2019

“Message Flow 是做装置、互动艺术的,我有帮忙处理视觉方面。Message Flow 是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作为一群朋友,就是大家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执行 “后人类娱乐工作室”(Message Flow)这类艺术项目时,我感觉 YAODE 相对从容自在,不仅仅因为是朋友间的合作,也因为他对感官上的高度敏感,使得他能将活动现场中表演者的姿态、光影的闪烁、声音的流动,这些细微且抽象的感受,透过感知转译成视觉并实践落地。对他来说,艺术本身的行为与内容才是重点,其他过多的装饰都是无效讯息。

BB: DNDEFU Personal Project,2019

同时这些符号也交织在个人创作里,YAODE 的世界是非常庞大且复杂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私密又深层的个人探索,透过这种方式持续不断找寻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相对商业设计,我觉得做纯创作反而比较痛苦,这是个强迫探索、挖掘自身的过程,心理状态会很疲惫。我会尽我所能把它那个状态呈现出来,有时常会很崩溃。” 个人探索是十分漫长的过程,目前还看不到边界在哪,只能任它有机生长着。我好奇 YAODE 所建立的世界最终想到达哪里,“顺其自然吧。” 他说。

我始终觉得 YAODE 是擅于包装的,如果没有像这样系统地去梳理他的作品,进行拆解及解读,他要传达的讯息和概念很容易被视觉掩盖,我想刚开始是有一点误会他了。抱持着尚未解决的疑问与好奇,我决定和他轻松地聊一下。

BIE别的:Hi YAODE,等一下去哪玩?

YAODE:等一下喔,待会有 Rev 有办活动,所以过去一下。

我好奇像是 Rev 和 SOMA 请你设计,你会先听过声音再视觉化吗?

近期处理的派对视觉音乐类型多为 Techno 或 House。但每场活动的调性都太不一样,通常我会先去 SoundCloud 听这次放歌的 DJ 的气质是如何,再根据他们的气质与活动定位做调整。

Audio Kinetik Party 活动视觉,2019

有趣的地方是,就算是同个类型下的音乐,每个 DJ 的品味都不太一样,这种艺术的独特性在音乐上很美。但我也很有自信且清楚知道如何在我的视觉风格下,把他们区分开来,如同之前帮 SOMA 和 Rev 操作的形象。

台湾的生活语境主要是中文,但为什么你的作品大多使用英文作为传达语言?

目前基本还是以图像叙事为主,我相信图像抽象的情感共鸣是超越文字的,甚至比文字还诚实。我会尽力减少文字的露出与摆放,不管是中英文,除非必要或合作方需要。

提到对中文字的应用,近期观察到平面设计领域简体中文的表现相当的活跃,前阵子有在网路上关注到一个《大,不小展》,似乎现在中文编排迎来了一个属于这个时代新维度。

有没有欣赏哪位处理中文字型不錯的设计师?

直觉是广煜。我觉得他似乎承袭了过去某种日式的形式,也同时柔和了编排的艺术性与资讯传播之间的优雅。

另一位我也很喜欢的创作者叫田才,我很难准确的形容他的作品,不管是他的影像或是文字编排总给我一种抑郁但又极度优雅的时尚感,很高级。

《如果这是一个人》书封美术图,2018

你的作品有一些固定使用的颜色,这是符合内容需求还是惯用处理手段?

没有特别思考,但我自己回过头来观察,我似乎都会先选用正色去做调整。比起用说的,反而作品比较像我真实的状态。

你今年的状态 ok 吗?

蛮 ok 的啊,最近开心的是比较个人且具有象征性的东西似乎开始发展起来了。从 17~19 年这段时间,慢慢开始有能力也比较自信能进入到一个 fine art 的状态,而那个状态是属于我的。怎么形容的话,就是建构世界的感觉,其实也是这几年在做的,我一直在把我的世界拼起来。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海报,2019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展出作品,2019

我不太挪用本土元素或强调在地性,只要做就自然有台湾的感觉。我也欣赏像韩国那样可以在国际上沟通,可是它依旧是韩国的。学生时代看到 Kim Do-Hyung,就觉得 “欸!怎么会有这种设计”,然后开始关注韩国设计。我覺得韩国试图做出西化的感觉,能把自己文化的气息转化成当代又国际的语言。虽然我听到的都是他们觉得自己太西化了,可是在我来看,韩国的西化跟 Kim Do-Hyung 呈现的感觉,就是代表韩国当代的视觉语言。

那你觉得现在台湾的状态如何?

新一代的创作者已经可以更自由的选择未来,而且是建立在已经知道过去历史的前提下,我觉得比较像是从前寻寻觅觅找寻个人自我认同,进化到非常当代的自由意志了。

这几年台湾越来越多奇怪的创作者了,而那种奇怪是我非常喜欢的,大家变得很自我、很幽默,不管是 zine、漫画、服装或音乐,都在往一个有趣的方向走。

对啊,这个状况我觉得很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很严肃,可以很幽默这样。

YAODE GRAPHICS. Logo

你的 Logo 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Logo 是当时架网站临时做的,图案有点嬉笑、圆滑又尖锐的感觉,跟我当时的状态蛮像的,所以就用了。

设计之外的兴趣是什么?

我今天都要去party了,喜欢跟朋友去活动、喝酒、跳舞之类的。

什么是最完美的休息?

偶尔出去吧,我觉得最完美的休息就是直接去柏林再也不回来哈哈哈!

去吧!我最近觉得生活要过得好才行,一直工作很消耗的,其实设计以外的事更重要吧。你会不会觉得设计要少看一点?

还是要看,但不用一直看设计师的作品,我蛮喜欢看数学和物理的,也可以看时装品牌的 show,看各种类别,其他就是看看大家在发生什么事就好。

只看某种类别的内容,容易被影响而不自知。所以就像你说的看时装、看古典、看天文,各方面的养分也很重要的。

对啊,我自己很喜欢听音樂,比较知名的像是 FKA twigs、Björk、Arca。同时他们的影像视觉也非常地具有艺术性。我都会跟我朋友开玩笑說,似乎全世界最顶尖的视觉艺术创作者,都在为他们的音乐服务。他们这样优雅的敘事与包装方式也深深影响着我。

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喔,在看或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蛮敏感的,接收文本的能力蛮好的。但不会在那边感动到哭,其他的都蛮随便的。

Message Flow:NEON SWAMP - Concrete Swamp: Biosphere No.3 活动照片,2019

你希望个人的项目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

慢慢做吧,我知道它现在看起来很酷,但它还不是好的,需要慢慢的发展到相对成熟、稳定的状态,我会比较放心一点。

你现在是不是很想喝酒?

其实有一点,你已经感觉到我的那个。

想喝酒的心情。好,那我们下次再聊吧。

好,下次聊。

在 YAODE 的 个人网站 和 Instagram 查看他更多作品。

// 作者:yuchenghsiao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