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官员的年终奖:皇帝出手很大方,超过全年工资。古代也有年终奖:汉代最壕,唐朝最萌,明代最小气,清代最狡猾!古人腊八不喝粥,官员人人都有“年终奖”
年节将近,除了“春运”之外,“年终奖”也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忙碌一年了,员工们期盼老板能出手大方点,给上一笔不菲的奖金。其实,年终盼将,并不是现代人的“自私要求”,最迟在汉代,就有皇帝给官员发年终奖的优良传统。
汉代皇帝给官员发年终奖,称之为“腊赐”。所谓腊赐,就是皇帝在每年腊日给文武百官的赏赐。“腊日”就是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人们习称的“腊八节”。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十二月为何称“腊月”?据《隋书·礼仪志》载:岁终之月称“腊”,其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在古代,腊八节不仅要喝腊八粥,为官者还会得到一份年终大礼——“腊赐”。“腊赐”,顾名思义,就是在腊月赏赐钱物,以备过年之需。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也多寡不一。
据北魏杨侃的《两汉博闻》记载:“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候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均是官名)各六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
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4角,牛肉20钱/斤,粳米400钱左右/斛,按照这样的物价算下来,东汉时的腊赐就够10万了,而在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是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就是7000元,这领一次年终奖就超过一年的工资,这年终奖发的还真是让人欢喜的。
汉代皇帝的年终奖,可谓是大手笔。有了汉代皇帝做榜样,此后各代的皇帝到了年终也都会乖乖掏钱,但是,出手就没有汉代人大方了。比如宋代,官员的年终奖就很少,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
唐代的年终奖都改发实物。唐中期以后不仅国都近臣得以亲沐君恩,地方的封疆大吏、将士兵卒均得沾溉。贞元十六年(800年)腊日,朝廷派使者来到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中,发放新年日历一轴,腊日面脂、口脂、红雪、紫雪、金花银盒、金棱盒各两份,所宣圣旨不仅关心杜佑,还慰问将佐、官吏、僧道、耆寿、百姓众人。贞元十九年(803年)腊日,朝中使者到达李中丞(李汶)家,也赐予了紫雪、红雪、面脂、口脂各一盒,澡豆一袋。唐朝的年终奖有点萌,发的多是美容护肤品。
上述二人的谢表,均出于杜佑掌书记刘禹锡之手。刘禹锡自己的谢表也称“赐臣及将士腊日口脂、香药、红雪等”,“殊私不遗于一物,曲泽下及于三军”,可见泽被范围之广,物品之丰富,其中,面脂、口脂、红雪、紫雪几乎成了定例。
至德二年(757年)腊日,安史之乱后回到长安的杜甫就收到了唐肃宗的礼物。他的《腊日》诗对此就有记载:“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给苦孩子朱元璋创立的明朝打工,官员的工资低是相当低的,年终了还没有年终将。在京为官者,开支又大,怎么消弥亏空?京官就得向地方官索取,而地方官想要得到京官的照应,也只得出血。所以,每年一到冬季,地方官就会借着给京官,购置取暖用的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送钱,称为“炭敬”(就是后世所称的“取暖费”)。此外,还有“冰敬”,就是夏天的“降温费”,也算是对做京官清贫辛苦的一种补偿吧!
到了清朝,皇帝的年终奖又改成赏赐荷包了。据《啸亭续录》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这赏赐的荷包里究竟会装着多少钱呢?岁末皇帝赐给蒙古亲王的那对大荷包里,一般装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又小荷包一个,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这也算是挺丰厚的“年终奖”了。
清朝皇帝太狡猾,一个“荷包”就蒙倒一大圏人。不过,这种方法确实够厉害的,所以,被现在的有些老板所学习,年终奖发“大红包”,就是对清廷“荷包”的发扬光大。年关将近了,你的年终奖有着落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