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地图上的氾水镇
范水镇是苏中名镇、省重点镇,早在汉代即形成村落,唐代集镇初具规模,明洪武年间建镇,于万历年间更名为氾水。2002年3月,为规范行政区划用字,经省民政厅批准,将氾水镇更名为范水镇。由于“氾”字是专用地名字,自古就有“金氾水”之称,在县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氾”字承载了该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县、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贤达及各界人士,极力要求将范水镇的“范”字恢复为“氾”字。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将范水镇复名为氾水镇,能够充分彰显“金氾水”历史风貌,更加有利于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切实提高干部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该镇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民国年间,氾水镇如一幅《清明上河图》,颇有苏南水乡之雅趣。当时的镇区布局是东西向的大、小巷口为主要街道,和南北向的大运河、下河组成了平行的两个商业区。巷子两边笔店、药店、茶食店、银匠店、染坊、磨坊、豆腐坊、酱醋坊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巷子东首与下河相交,河上有桥三座,分别叫迎秀桥、三元桥、聚园桥。下河两边也是商铺店面,整齐的石驳岸和沿河垂杨柳更增小城秀色。当时是“下河两岸店铺陈,河中划子叫卖声”,身着蓝花布大襟衣的小媳妇,挑动活窗,脆声买香粉;老头儿长袍布衫,扔钱上船,岸旁买旱烟;真是好一幅明媚市井图、水乡风俗画。
“古镇闲地少,砖桥小巷多。”这是当时氾水镇的写照,如今,小巷正在逐渐地消失,难见过去的盛景。解放后,下河被填成一条南北长街“五一路”,那潺潺的流水声则永远消失了。
民国年间,氾水镇便有一百多家商号和近二十爿钱庄,为宝应首镇、苏北六大重镇之一。镇上有芮家花园、柳园、华廒、程公馆、华五房等多处园林。民国年间还流传有一首童谣,叫“金氾水,银宝应,铜打的高邮,铁做的界首。” 可见氾水昔日的繁华。
“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唐代诗人储嗣宗的《宿氾水》,提供了几处史实,一、唐代已有范水村;二、村在运河西侧氾光湖边;三、妇女普遍纺纱织布;四、此处盛产莲藕。
氾水镇历来自然景色优美,颇具水乡特色。正如宝应、陶林等地有“十景”之说一样,氾水镇旧时亦有“八景”一说。
民国期间,氾水有一位图画爱好者,曾作八幅氾水风景写生画,题为《氾水八景》,八景为:纪庄春柳、魁楼鸦墨、东园荷月、瓦甸归樵、东溪渔艇、静居梵音、范光夕照、运河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