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回去过年了”_并不是所有的家,都叫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40
导读

对家的希冀,让回家一旦与过年连接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仪式,年味的成分之一,没有的话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农民工现在一天都有几百块钱,论时薪是不低的了! 对许多生长在小康家庭的人而言…

——

FOREWORD

今年,你回家过年了吗?

还记得去年春运时,吴京因为回家上了一次热搜。由于没有买到火车座位票,只能搬张小板凳坐在过道里。

他在微博里写道, 只要能回家,坐哪都成。

如此接地气的行为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纷纷po出或自己,或他人为了回家过年,都采用过什么姿势。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再苦再难,回家过年。

对家的希冀,让回家一旦与过年连接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仪式,年味的成分之一,没有的话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于是,回家过年虽不是强制的要求,却也成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默契。

但其实,每年都有一些人,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想回家过年。

大众趋之若鹜的心灵港湾、温暖的天堂,对他们来说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

他们往往也成了许多人口中批判的对象,“不孝”的锅背得稳稳当当。

但我觉得, 你如果不想回家过年,完全可以不回。

01 过年不可怕,过年的话题才可怕

对某些人来说,回家过年≠放假休息,离开了公司这个战场,他们还要参加一场家族记者招待会。

三姑六婆们的轮番轰炸,往往能轻易地让一个职场精英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有对象了吗?”

这是直击灵魂的问题。由于家里的兄弟姐妹结婚都比较早,相较起来,小果已经是个大龄未婚女青年。

去年吃过教训的小果,果断回答“有了”。她实在不想再经历相亲大战了。

毕竟老人们的眼光实在太绝,绝到可以瞬间让人丧失恋爱的念头。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啊?”亲戚们没打算放过她,紧接着进行下一轮拷问。

小果显然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只能说还在考虑。于是亲戚们打着关心的名义,纷纷开始传授人生经验,要好好看人,婚前要买房,要写谁的名字……

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去拜年,小果都要面对这样的狂轰乱炸,年没过完,这场记者招待会就不会停止。

到后来,小果忍无可忍,选择闭口不言,拿出手机和朋友们吐槽,亲友们的一句话却又让她不得不回到这个泥潭。

“出去久了,翅膀硬了,回来看不起来人了啊,长辈问话都不回了。”

大人总喜欢强求小辈来显得自己教导有方,小果觉得毫无必要,这是她不乐意回去的一点。

在爸妈面前当回小孩她当然愿意,但是在一堆叫不出名字的人面前装乖,她是抗拒的。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令人头大的问题围绕着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们。

工作怎么样了?

升职加薪了吗?

买车了吗?

买房了吗?

什么时候生二胎啊?

……

工作怎么样了?

升职加薪了吗?

买车了吗?

买房了吗?

什么时候生二胎啊?

……

刀光剑影间,回答一旦稍有差池,亲友们狂热的关心浪潮必定接踵而至,不容拒绝。

因为他们往往会以“过来人讲一句”开头,“为你好啊”结束。

知乎一位网友说的不错, “没有主角光环去参加年终族比就是送人头,年轻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二十多岁的我们,往往都是故事以外混得一般的那群人。既没有稳定的感情,也没有羡煞旁人的工作,一年下来通常是满身疲惫和焦虑。

明明回家是想接受抚慰,却被逼着承受贯彻“成绩至上”观念的亲戚们的盘问。

父母也十分焦急,那个辛苦培养多年的孩子曾经是人中龙凤,怎么突然就泯然众人了呢?

他们觉得耀眼成功、家庭美满的少年人才是自家孩子应有的样子,所以急着让我们相亲,急着督促我们努力,而忘记了我们是否疲惫……

每年回家时,小果都会和很多朋友互通有无,她发现大家都没有很开心。

并不是他们没良心,而是大家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也想家,也想爸妈,只是过年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过年的不开心比开心要多。

平时的他们叫嚣着逃离北上广,但在过年时,他们更希望逃回北上广。和应付盘问比起来,上班实在轻松太多了。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亲友突然的关心。

02 穷,是不回家的最大原因

每年的摩托车返乡大军,都是在拿生命跨越家与打工地之间的距离。

每一年,摩托车返乡大军也都会遭到网上的谩骂:

那些春运摩托大军实在太恶心,年年扮可怜。放着宽敞暖和的高铁不坐,非要在寒风细雨中骑个破摩托车。

农民工现在一天都有几百块钱,论时薪是不低的了!我就不相信辛苦一年一张车票都买不起!

对于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言论,春运摩托大军们表示有话要说。

对许多生长在小康家庭的人而言,只要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好了,家里父母都有各自的一份工资,不需要自己太多的支持。

所以他们无法理解, “全家的经济支柱”是怎样的分量。

全家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是从个位数到十位数的嘴巴,在等待一碗饭吃。

不是一张票都买不起,只是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张笑脸,就是对自己辛苦的最大抚慰。

寒风、车祸、断粮……即便有很大可能在路上遭遇,他们仍然向往着回家的日子,除了渴望团圆,还因为有回家的底气。

那些一年下来没赚多少的人,才是连踏上归途的底气都没有。

小蔡今年24岁,是一家餐厅的服务员,自从毕业以后,就再也没回家过过年。

他说,年底的时候看到银行卡余额,总觉得自己工作两年才这么点存款,实在太失败了。

节假日对于别人来说,是与家人相聚的时刻,但对于服务类行业来说,反而是最忙最能赚钱的时候。

“忙有什么关系,有三倍工资呢。所以,过年我宁愿工作也不愿意回家。”

回家的车票,孝敬长辈的红包,给孩子的红包,足以将小蔡一年来的积蓄榨掉大半。

父母对这件事比较上心,所以每一年小蔡都要想好说辞应对他们。

父母也问过,是不是因为路费太贵舍不得,提出帮他报销路费回来团圆。小蔡总是说着钱够钱够,手机背后是强忍住的心酸和颤抖。

长大成人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喜不报忧。

“没回家过年的第一年,我觉得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分水岭那边是以前幼稚不成熟的我,分水岭这边是现在真正长大了的我。”

03 不是所有的家,都叫作家

每个人生来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能在和谐幸福的家庭长大是一种运气,但有些人却没有这样的运气。

比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没有一分钱存款,哥哥结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还贷也是我,连生孩子的钱都是我出的。”

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本就是一种不幸,如果这个家庭还十分贫寒,那就真的太惨了。

原本男女生而平等,她们却因为不公的环境不得不失去很多关心、资源,还要早早辍学,挑起赚钱的担子。

乃至被当作货物。父母要彩礼时狠狠下手,企图卖个好价钱给家里的男娃铺路。

能像樊胜美一样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已经算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生。

但有更多的女性却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同时,还要一边抱怨着家庭的悲剧,一边克扣自己补给家中的开销。

最后,“扶弟魔”、“扶哥魔”居然成了婚恋中最令人变色的名词,这些女性承受着所有的恶意。

但她们自己本身是最大的受害者啊,应该被针对的是背后那个“重男轻女”的吸血鬼家庭啊。

也许有人会说,像樊胜美这样的悲剧不应该出现在21世纪的现代家庭。但很可惜,这样的家庭并不是个例。

在2018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排行中,我国排名在103名,而参与调查的国家总共只有149个。

由此可见,在中国,“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有这样思想的家庭数不胜数。

生于家中的女性成员,得到的只有家人无节制的索取,而没有爱和温暖。《欢乐颂》的樊胜美、《都挺好》的苏明玉,哪一个的身世不令闻者落泪。

“我把你生下来养这么大容易吗?你是女儿,你是别人家的人,我老了又不要你养老……”

能说出这种话的家庭对她们而言,真的不如没有。

划清界限、断绝联系,无疑是摆脱人生窘境的好办法。而这首先,从过年不回家做起。

回家有千万个理由,不回家同样有千万个理由。

家于他人是心灵的港湾,但对有些女性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家,都叫家。

最后

外国的哲人们总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严格来说,中国人是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

我们最统一的信仰,是对祖先,对血脉的崇拜。

祖先是源自血缘的关联,是我们得以与世界见面的因由。我们感激祖先的存在,并且对亲近的血脉有着最浓厚的情感,血浓于水,说的就是这个理。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同一个血脉的人聚在一起更开心,更融洽的事情了。

这也是中国人的终极信仰,“团圆”。

所以为什么每一年的春运都会那么火爆,因为天南海北的人在此刻都只有一个念头:回到亲人身边,一家人团团圆圆。

你若选择不回家过年,看起来就是挑战传统,挑战信仰的“外道者”,在归家的浪潮中异常扎眼。

对你指指点点的人不请自来,私下里臆想种种狗血剧情,但其实理由真没他们想的那么复杂。

也许对你来说,回家的不开心比开心更多;

也许对你来说,回家的代价是一年的积蓄再次被吞没;

也许对你来说,那个家真的不如不回……

无论你有什么理由,都可以被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我们已经可以做主,也应该自己做主。

回与不回是自由,对那些选择不回家的人,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妄加揣测。

当然,如果没什么难处,我建议你还是回家看一看。不为别的,只为一年没见的父母,也为那个永远是你根的地方。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希望我们可以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点有色的目光。

晚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